暮春的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张思贞已推开医馆的雕花木门。后院药圃里的露珠在草叶上闪烁,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艾草与薄荷交织的清新气息。药柜前,他举起一株新采的黄芪,借着晨光仔细端详:根茎呈金黄色,质地柔韧,断面菊花心纹路清晰,正是最上乘的药材。
"思贞,过来看看这味药。" 苏瑶的声音从内堂传来。张思贞快步走去,见师父手中拿着一根形状奇特的根茎,表皮布满细密的纹路。"这是天麻," 苏瑶将药材递给他,"你闻闻,有股特殊的马尿味,这是辨别真伪的关键。" 张思贞凑近细闻,果然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异香,这独特的气味,从此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正午时分,阳光透过窗棂在诊室内投下斑驳光影。一位面色蜡黄的农妇扶着肚子走进来,眉头紧锁,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张思贞请她在诊床边坐下,轻声询问病情。原来农妇腹痛腹泻已有三日,吃了各种偏方都不见效。张思贞仔细把脉,脉象濡缓,又观察她的舌苔白腻,心中已有判断。
"您这是寒湿困脾," 他一边说着,一边铺开宣纸准备开方,"我给您开个胃苓汤,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说着,他熟练地写下苍术、厚朴、陈皮等药材,每写一味,都向农妇解释其功效。农妇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的焦虑渐渐消散。
夕阳西下时,后院的药灶燃起熊熊烈火。张思贞正在炮制一批熟地黄,这是个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儿。他将生地黄洗净,放入陶罐,加入黄酒,用文火慢慢蒸煮。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动药材,确保受热均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夹杂着黄酒的醇厚气息。
"记住,熟地黄要九蒸九晒," 苏瑶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每一次蒸煮都要等到药材完全吸收黄酒,这样才能补而不腻。" 张思贞认真点头,手中的动作更加谨慎。火光映在他专注的脸庞上,将少年的轮廓勾勒得愈发坚毅。
然而,医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日,一位咳嗽月余的老者前来求诊。张思贞按常规判断为肺阴虚,开出滋阴润肺的药方。但三剂药下去,老者的病情却不见好转。他皱着眉头,反复翻看医书,却始终找不到症结所在。
"思贞,遇到难题了?" 苏瑶的声音带着关切。张思贞将病历递给师父,满脸懊恼:"我实在想不通,为何药不对症?" 苏瑶仔细查看病历,又重新为老者把脉,沉思片刻后说道:"你只看到阴虚,却忽略了他体内还有痰湿。单纯滋阴,反而助湿生痰,病情自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