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约二百三十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万多公顷,三十四万多亩,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
仅京城城墙便超过三十五千米,外郭城更是超六十千米,堪称世界第一城。
应天府城北靠长江和玄武湖,南临秦淮河环绕,明朝时期一直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亦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同时,它也是当时全球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
朱家祖孙两代人,一个是开创者,一个是继承者,在这座与众不同的京城建设中展现了各自的非凡之处。
不必提及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建立王朝的传奇历程,单是他的一些理念就足以令人惊叹。
他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格局,将京城打造得不拘一格,这种胆识和远见让人敬佩。
而此刻,朱瞻基则因这份创新精神更加钦佩自己的曾祖父。
在温暖的阳光下,应天城的城南,京师外的一群工人正在忙碌。
他们身穿统一的工作服,上面印着“大明第一建筑集团”
的字样,手持各种测量仪器、绳索、木尺等工具,正在规划从仪凤门到长江码头的一段水泥路。
这段约三四公里的路虽然不算长,却承载着历史性的意义——它是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
作为连接京城北区与长江码头的重要门户,仪凤门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年复一年的车辆碾压让砖石路面不堪重负,即便定期维护,仍会出现凹陷和积水的问题。
周忱之所以选定此处作为试点,并非偶然。
毕竟,任何新事物都需经过实践检验,而这条关乎长江漕运要道的路,既是一次冒险,也是对水泥路质量的一次严格测试。
加之这段路较短,工期不长,可以迅速见到成效。
经过数日的勘测,水泥路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为确保漕运不受干扰,又在原有道路旁新建了一条宽二十米、超过两公里的水泥路。
一些本地的劳工也被招募来参与基础平整和路基处理工作。
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由专业的工匠而非士兵监管民夫,这些人佩戴着用竹编的安全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本是匠人出身,于此类事务自是熟稔,初次领军调度,却也从容不迫,相较兵卒监管,更显效率卓着。
这类工匠一眼便能看出问题所在之处。
在工匠们的指引下,民夫们亦有条不紊地搬运石料,将道路铺平。
即便寒冬时节,这条漕运要道依旧往来商贾与行人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