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的风,是带着粗糙颗粒感的干涩气流,裹挟着无数肉眼难辨的生命微尘与植物孢体,日复一日地从乞力马扎罗的山麓刮过低矮的金合欢树丛,席卷过这片广阔、灼热、生机勃勃的土地。
那块黝黑的“石头”,静静躺在布满干涸裂纹的河床上,和亿万年间被水流反复磨砺、又被阳光暴晒的无数砾石毫无区别。它的存在如此自然,仿佛亘古以来就嵌在那里。
但在它黝黑、不起眼的内部深处,那坍缩到极致的微观领域。
那点暗银的光芒如同深海之底永不熄灭的微型熔炉,恒定而缓慢地搏动着。
每一次搏动,都伴随着一次精微到极限的规则层面的“吐纳”:
“吸”——
周围稀薄空气中的空间规则结构,如同被无形之手轻柔地梳理过一次。那些构成空间本身的“丝线”在微观层面被更紧密、更高效地编织。
被强行压缩、束缚过的空间结构,如同凝固的水晶牢笼,能效极低地封存着其中一切能量与信息的自发波动。
“呼”——
一次无形的、空间层面的舒缓释放。被强行压缩、束缚过的空间结构,如同凝固的水晶牢笼被松开了一角,极其微小地向环境域释放出一点源于规则扭曲而产生的结构势能损耗。
这不是能量的掠夺,更像是一种对空间环境的微妙“调整”与“同化”。这种吐纳极其微弱,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却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效应——暗银核心周围那一块针尖大的微空间结构,在一次次吐纳循环中,正以一种缓慢但不可逆的趋势,向着更加接近暗银核心内部那种冰冷、高效、低熵的结构逻辑靠拢。如同一点墨汁在宣纸上难以察觉地晕染开来。
伴随着这种近乎静态的规则侵蚀吐纳,更精密的探测束不断扫描着外部环境,如同在黑暗房间中用舌尖反复描绘墙壁纹理:
[外部生物群能量熵扫描…稳定低数值波动…无规则聚合态…]
[环境物质成分采样…基础碳硅盐…缺乏高能聚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