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曹操率军返回洛阳。(《曹瞒传》记载:曹操重新修缮北部尉官署,规模比以前更大。)此时,孙权为了自身利益,派遣使者向曹操上书,表示愿意讨伐关羽,以此来向曹操效力。曹操得知后,决定从洛阳南征关羽。还没等曹操的大军赶到,徐晃已经向关羽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关羽。关羽见势不妙,仓皇逃走,曹仁的樊城之围得以解除。曹操率军进驻摩陂,在这里指挥调度各方事务。(《魏略》记载:孙权上书向曹操称臣,并提及天命。曹操将孙权的书信展示给众人看,说:“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上奏说:“汉朝自安帝以来,政权旁落,国统多次断绝,到如今,汉朝只剩下一个名号,土地和百姓都不再归汉朝所有,国运早已衰败,历数也已终结,并非今日才如此。所以在桓帝、灵帝时期,那些精通图纬的人,都说‘汉朝气数已尽,黄家应当兴起’。殿下顺应天命,已经拥有天下十分之九的土地,却依旧侍奉汉朝,百姓对您充满期待,远近之人都为您鸣不平。如今孙权在远方称臣,这是上天和百姓的共同回应。我们认为,虞、夏两朝没有因为谦逊而推辞天命,殷、周两朝也不忌讳诛杀流放反对者,敬畏天命,就不应有所谦让。”《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对曹操说:“天下人都知道汉朝国运已尽,新的朝代即将兴起。自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让百姓归附的人,就是百姓的君主。如今殿下征战三十多年,功德在百姓中广为传颂,深受天下人拥戴,顺应天命和民心,您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曹操说:“只要能对国家施行政令,这也是在治理国政。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吧。”《曹瞒传》和《世语》都记载桓阶劝说曹操称帝,夏侯惇认为应该先灭掉蜀国,蜀国灭亡后吴国自然会归服,两国平定后,再遵循舜、禹的旧例称帝,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曹操去世,夏侯惇后悔之前的建议,发病而死。孙盛评论说:夏侯惇以担任汉朝官职为耻,请求接受魏国印绶,桓阶与夏侯惇相比,有正直的气节;考察相关传记,《世语》的记载有误。)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再次来到洛阳。此时,孙权成功击败关羽,并将关羽的首级传送过来,这场持续许久的荆州之战终于落下帷幕,而天下局势也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后,悄然发生着变化。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日,一代枭雄曹操在洛阳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世语》记载:曹操从汉中返回洛阳后,下令修建建始殿。在建殿伐树时,砍伐濯龙祠的树木,树干竟流出鲜血。《曹瞒传》也有类似记载:曹操让工匠苏越移栽一棵美丽的梨树,挖掘时,树根受伤,涌出鲜血。苏越将此事报告给曹操,曹操亲自去查看,心中十分厌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回宫后便卧病在床。)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如今天下尚未安定,丧葬之事不必遵循古制。葬礼结束后,大家就可以脱去丧服。那些领兵屯守边疆的将士,都不许离开驻地。各级官员要各自履行职责。入殓时,给我穿上平时的衣服就行,不要在墓中陪葬金玉珍宝。”曹操死后,谥号为武王。二月丁卯日,他被安葬在高陵。
(《魏书》对曹操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曹操自掌控天下以来,铲除众多奸佞之徒,他行军作战,大致遵循孙武、吴起的兵法,又能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奇谋,以奇计战胜敌人,用兵变化如神。他亲自撰写兵书十万多字,众将出征时,都按照他所着的兵书行事。临战时,他又亲自指挥调度,听从他命令的将领往往能够获胜,违背他教导的则大多战败。在战场上,曹操与敌人对峙时,神情悠闲,仿佛并不想作战。然而一旦抓住战机,乘胜追击,他的气势便如汹涌的潮水般澎湃,所以每次作战都能取胜,从没有侥幸获胜的情况。曹操善于识别人才,洞察秋毫,很难被人用伪装迷惑。他从行伍中提拔于禁、乐进,从俘虏中选用张辽、徐晃,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辅佐他成就大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此外,还有无数出身低微却被他提拔为州牧、太守的人。曹操开创大业,文治武功并行。他统领军队三十多年,手不释卷,白天研究军事策略,夜晚思考经史典籍。每次登高,他都要赋诗,所作的新诗,配上音乐后,都成为了美妙的乐章。曹操才华横溢,能力超群,他能亲手射中飞鸟,亲自擒获猛兽,曾在南皮一天内射得六十三只野鸡。在建造宫室、修缮器械方面,他都制定了规范和法则,凡事都尽心尽力。他生性节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