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日,曹髦再次下诏,言辞中透着坚定与威严:“诸葛诞发动叛乱,搅得扬州动荡不安。昔日黥布反叛,汉高祖亲自率军征讨;隗嚣违抗命令,汉光武帝西征平叛;我朝烈祖明皇帝也曾亲征吴、蜀。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彰显朝廷的威严,震慑叛逆。如今,朕决定与皇太后暂时亲临战场,迅速平定贼寇,让东夏之地重归安宁。”这道诏书一下,魏国上下士气为之一振,众人都感受到了皇帝平叛的决心。
己卯日,曹髦又发布诏令:“诸葛诞叛乱,逼迫忠义之士就范。但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不畏强权,各率身边将士,奋力突围。他们的忠勇之举,令人敬佩,应当予以嘉奖。现晋升庞会为乡侯,封路蕃为亭侯。”这不仅是对庞会和路蕃的表彰,更是对所有忠诚于魏国的将士的激励,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
六月乙巳,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吴国的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作为吴国的重要将领,却突然率领部众,远投魏国。曹髦得知后,大喜过望,下诏道:“孙壹虽是敌国之人,却能深明大义,畏惧天命,看清祸福。他毅然率众来投,这种行为,即使是微子离开殷商、乐毅逃离燕国,也比不上。朕封他为侍中、车骑将军,授予假节之权,让他兼任交州牧,封为吴侯。允许他开府辟召,礼仪规格与三司相同,依照古代侯伯八命之礼,赐予他衮冕赤舄,一切待遇从优。”然而,对于这一封赏,臣松之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孙壹是因畏惧逼迫才归降,并无特别值得嘉奖之处。按照古义,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想要掩盖却更加彰显其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应过于遵循旧典,只需根据他的才能给予适当赏赐,足以酬谢他来降的诚意即可。如今给予如此高的待遇,实在有些过头。从招揽人才、安定远方的角度来看,也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敌国的将领与本国并无嫌隙,看到这样的殊宠,可能会心生叛意;而如果是那些面临危险、不得不逃亡的人,他们只是为了保命,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那么给予高位厚禄又有何用呢?魏国初期的孟达、黄权,晋朝的孙秀、孙楷,孟达、黄权得到的爵赏比孙壹轻,孙秀、孙楷的礼仪秩禄却比孙壹更为优厚。等到吴国平定后,他们的地位却一降再降,这难道不是因为一开始的封赏就不恰当吗?
甲子日,曹髦见战事吃紧,下诏道:“如今朕的车驾驻扎在项地,大将军司马昭奉命代行天罚,进军淮浦。昔日相国大司马出征,都与尚书一同前往,如今也应如此。”于是,他命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出征。这一安排,既体现了曹髦对此次平叛的重视,也显示出他对司马昭的信任,希望他们能齐心协力,早日平定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