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第8章 煤球和煤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煤球和煤炉(2 / 2)

“……也对,柴也是极重要的。”

这煤球和煤炉,就是周怀民调研之后的第一选择,原因有三。

其一:明末北方柴炭昂贵。

刚穿越而来的周怀民,并没有看到想象中古代的青山绿水,相反,此时明末的自然环境已极度恶化。

特别是这附近烧了千年的窑,粗壮树木早已伐尽。百姓都靠砍些一年生的灌木杂草来烧炭,或直接烧柴做饭。

哪里都是薅的光秃秃的,放眼过去,河里少水,山上无树,田里无草,只要是无主之地,都已被采尽。

大风吹过,黄土弥漫。因苦于无柴,所以本地的煤矿早早就被发现,煤窑林立。

其二:煤饼费煤又麻烦。

周怀民到村里各户观察过,家家户户大多买煤,自己做煤饼。

但用煤饼做饭,非常繁琐。

须先在火盆中先放入柴草做引火,然后上面放煤饼,搬到室外点燃,等煤完全燃烧,再把火盆放入室内。

他们知道如果直接在屋里燃烧,会有火毒,其实就是一氧化碳和硫化物。

这搬来搬去,容易烫伤不说,还需要收集本就抢手的柴草,每次都需引火等待,甚是麻烦,所以大多人家都是户外搭棚,作为厨房来做饭。

但如遇到雨雪天,为了吃口热饭热汤,那是受老大的罪。

其三:工艺简单,市场需求大。

周怀民后世自七八岁起就帮爸妈制作煤球,生火做饭,饭后夹煤球。知道这煤球的工艺,其实本来也很简单。

来到这里正是冬天,温度明显比后世低,而各村民又缺保暖衣物和柴炭,煤炉和煤球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频繁生火,省煤。

李升运来黏土,两人卷起袖腕把大的煤块敲碎。周怀民拿起铁锹把煤粉和黏土做水围法,和在一起,手握煤泥,松开观察落地形状。

他两手污黑,聚精会神观察着煤泥,再次加泥加水调配,并捡来一树枝在地上标记上奇怪的符号,并给李升讲解煤粉颗粒大小及煤泥土的比例。

“咱这是做什么呢?我能帮啥不?”张国栋道。

“制作蜂窝煤。”

周怀民把煤球机重重的戳在煤泥堆,煤球机中间的连杆部分便被向上顶起,提起煤球机走到空旷的地方,煤球机底部离地面半尺的高度,轻轻一压被顶起的横杆,便有一只煤球落到了地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