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第47章 成立琉璃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章 成立琉璃坊(2 / 2)

几日的功夫,铁炉堡农会成员档案已录,空白的田地抓阄,把成员分为十个生产队,选出队长,每月领布一匹。社兵也运来了各种农具,各队赶紧挖沟修渠,准备水井位置,铺平村内道路,连接乡道。

这些都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经验,被总会长同意和大大称赞过的!

而邓家第,主要分管工事,也就是招聘人手,修盖琉璃坊,方便村内人做工,一应所需,都需照价采买村内窑工的砖、铁之物。至于木材,那不是从周家沟砍了那么多,直接用了就是。

一时间,铁炉堡村里大动土木,人来车往。男丁干活,女人打下手,老人烧水,小孩送水。

初入农会的村民人人充满干劲,挖的都是自己家田地的水沟,有了水田,来年就能多收粮食!

而琉璃坊,也是清扫修缮完毕,只需一个大院子和几个空房即可。

从周家沟到铁炉堡这乡道上,车来车往,一车车的货往铁炉堡拉过去,耐火砖、水缸、工具、焦炭、石灰粉,焦窑主事周德标,也被派到铁炉堡,改任琉璃坊主事。

邓家第作为工事,慌忙接待了周怀民的堂叔周德标,看着一车一车的货源源不断拉到琉璃坊,内心震撼不已,这周家沟里到底有多少个工坊,这些货像不要钱似的,疯狂往这里拉,也不怕被人焚之一炬。

他已为周德标选好做工的伙计,有二三十人,都是村里的老窑工。年轻人没人来干这活,因为都去当社兵去了!

周德标前几日已经在周怀民的指导下,做出了琉璃,这些东西,说来说去,都和烧窑没什么太大区别。唯一的法门反而是配方和原料。

只要控制好配方和原料,就不用担心仿制。特别是原料,周德标都不知道,特意运来这陶缸里的水是什么,只懂添加多少混合搅拌。

这水其实就是碱水,即碳酸钠溶液。不是草木灰水,而是之前熬硝时剩下的溶液。

周德标指挥众伙计到村西的河滩里筛选石英砂,再加了这陶缸的水,混入石灰粉,进窑烧至 1200 度成液,拉扯成型即可。

玻璃,是科技树上重要的分支开关,只有点亮了玻璃,才会有光学、热力学、医学、材料学、实验仪器等各种现代科技必备的基础材料。

既然做出玻璃如此简单,但为何古时迟迟没有点出玻璃科技,反而被西方反超呢?

首先是技术路径依赖,社会资源会自动流向边际效益更高的领域,比如陶瓷。

其次是国内缺少天然碱矿,工匠只知草木灰水,但柴薪又贵。而西方有许多优质天然的碱矿和火山碱,其纯度高达 97%左右。

明时实际控制区域,基本还是汉地十八省,国土面积直接决定了物产的丰富度,没有点亮玻璃这科技树并形成产业链,也是中西方文明拉开差距的一个因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