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提到北方水田“亩收麦一石为常,大丰可至二石。”
《农政全书》是崇祯十二年刊行,而《天工开物》是崇祯十年刊行。都是影响巨大的明末工农科技着作。
两相印证之下,可知明末时北方的小麦产量普遍在每亩一石左右,这一产量水平仅能维持基本生存,且严重依赖杂粮补充,可知明末北方的农业经济极其脆弱。
而《农政全书》中记载,江南水田:“中岁亩收米二石五斗,折稻谷约四石。”
为什么南稻北麦的收成差距如此之大?
一、施肥:南方多用河泥、豆饼、河草沤肥施肥,肥源充沛。而北方少河,人畜肥多不足。
二、浇水:南方多河,水转翻车、筒车等水利工具亦节省人力。而北方多旱田,大多靠天吃饭。
其次还有种植技术、组织能力、及种子等各种因素,使得北方的粮食产量严重落后南方。
周怀民把这些知识一一和几位讲明,并总结道:“格物堂各位前辈,总而言之,想提高粮食产量,只需抓三点:一是浇水,二是施肥,三是种子。这三者都有改良的方法。”
其中一个老农道:“东家,这些咱也是都清楚,只是一直苦于没有你的抽水机,也没有你的改良肥。也只能靠天下雨吃饭。”
另一老农道:“种子现在都是各家收麦后,捡颗粒饱满的,留做种子。用心的人家,种子都是个个挑选出来的,这还怎么改良呢?”
在《农政全书》中,提到选择优良单株、适时收获、保存种子等方法。此外,还有不同作物种子的处理方式,比如晒种、浸种等。
但能被写进书里,也仅限于代表当时的农事最高水平。而明末这种农事经验交流极其低下,缺乏专业的农事研究机构,村民一辈子都不出县的时代,大多村民只是按照经验稍微选一些颗粒饱满的麦子留做种子而已。
在此时的明末,优选种子有两个最简单有效,立竿见影的办法:
一、单株优选:在麦田中标记杆壮、穗大的植株,单独留种;类似后世的系统选育。
二、异种杂交:把本地的优选麦种,与百里外的优选麦种杂交,避免近亲退化。
周怀民把这两个办法一一和老农们讲:“我让国栋从临清带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麦种,你们从中再择优,与我们本次试验田优选出的种子,再选出一块试验田进行杂交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