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平安,则在适应新身体、巩固图书馆知识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墨韵斋那边的动静。
大约过了七八天。
赵秀才找上门来了。
他手里拿着几本薄薄的、散发着墨香的小册子,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平安小兄弟,陈大哥,嫂子,快看。书印出来了。”
陈平安接过一本。
册子的封面是用最普通的黄纸做的,上面用略显粗糙的木刻板印着“白蛇传”三个字,旁边还配了一副简单的、线条有些僵硬的白蛇和书生的插图。
翻开内页,纸张是劣质的竹纸,印刷的墨色也有些深浅不一,但字迹确实是赵秀才那工整的字体。
内容正是他之前誊抄的《白蛇传》开头部分。
虽然制作粗糙,但这确确实实是一本成型的“话本”了。
“怎么样?”赵秀才搓着手,语气激动,“刘掌柜印了…印了足足两百册。昨天刚在镇上铺货,今天一上午,就卖出去快三十册了。这势头,火。指定能火。”
两百册。
对这个小镇来说,已经不算小数目了。
一上午卖出近三十册,这个销售速度也确实喜人。
陈平安点了点头,心里有了底。
看来,好故事的魅力,在哪个时代都是共通的。
“那…分成的事…”陈山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
“放心吧陈大哥。”赵秀才拍着胸脯,“刘掌柜说了,头一个月的份子钱,月底一准儿结清。到时候我亲自给你们送来。”
他现在俨然成了陈平安与墨韵斋之间的联络人。
接下来的日子,正如赵秀才所言,《白蛇传》话本在镇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新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立刻抓住了那些识字不多、娱乐匮乏的镇民和乡绅的心。
一时间,茶馆里、酒肆中、甚至田间地头,都有人在谈论着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
平安书坊(虽然还没开张,但陈平安的名字已经和话本联系起来)和墨韵斋的生意都因此好了不少。
到了月底,赵秀才果然按时送来了第一笔分成。
数目不多,只有几十文钱。
但对于陈家来说,这代表着一条稳定(至少看起来稳定)的财路出现了。
陈山和李秀拿着这笔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