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哥,嫂子,今日请二位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一下平安往后的学业之事。”方先生开门见山,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
“先生您说,俺们都听您的。”陈山连忙说道。
方先生点了点头,目光转向陈平安:“平安,你入学至今,进步神速,天赋之高,老夫生平仅见。蒙学的这些基础,对你而言,已是绰绰有余。”
顿了顿,继续说道:“以你之才,若只困于这小小的蒙学馆,未免可惜。是时候,该为下一步做打算了。”
“下一步?”陈平安明知故问。
“正是。”方先生眼中闪烁着期盼的光芒,“科举之路,第一道关卡,便是县试。考过县试,取得童生资格,方能参加府试、院试,最终博取秀才功名。这,才是读书人的正途,也是你近期最首要的目标。”
正式将“考取童生功名”这个目标,清晰地摆在了陈平安面前。
陈山和李秀听得心头一震。
县试。
童生。
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字眼,如今竟然真的和自家儿子联系在了一起。
激动之余,又不禁担忧起来:“先生,可…可平安才刚入学没多久,年纪也还小,现在就去考县试,是不是…太早了点?”
“不早了。”方先生摆摆手,“县试虽是科举第一关,但只要肯下苦功,并非遥不可及。以平安的聪资,若能潜心准备一两年,未必没有机会。”
“当然,”老先生话锋一转,看向陈平安,“县试也绝非易事。其考校内容,远非蒙学可比。”
方先生开始系统地讲解起县试的相关事宜。
“县试,又称童子试,由本县知县大人亲自主持或委派官员主考。通常在二月举行,连考数场。”
“考试内容,首重经义。即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句或一段,要求考生阐发其中蕴含的圣贤微言大义。此项最考较根基,也最能看出考生的学识和见解。”
“其次,是试帖诗。按照规定的题目、韵脚、体裁作诗,考验考生的文学才华和格律功底。你虽有《咏鹅》、《悯农》珠玉在前,但试帖诗与即兴感发不同,更重法度,不可掉以轻心。”
“再者,便是书法。一场考试下来,洋洋洒洒数千言,皆需用小楷工整书写。字迹优劣,直接影响考官观感,甚至决定成败。”
“此外,有时还会加试策论或杂文,考校考生对时务的见解或文字的组织能力,但县试中相对少见。”
方先生将县试的流程、内容、难度、以及评判标准,都一一细致地讲解给陈平安听。
语气严肃,条理清晰。
“总而言之,县试虽是初阶,却也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若想走科举这条路,从今日起,便要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经史学习和八股法门上来,不可再有丝毫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