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寒意渐浓。
连日的阴雨和骤降的气温,让小河村不少抵抗力弱的人都染上了风寒。
陈平安的母亲李秀,也没能躲过。
或许是长期的辛劳累垮了身体,或许是一时受了凉,这位勤劳朴实的农妇病倒了。
起初只是几声咳嗽,一点鼻塞,她自己并没太在意,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没过两天,病情却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咳嗽变得剧烈而频繁,常常咳得整宿睡不好,喉咙也沙哑得厉害。
整个人都无精打采,浑身发冷,畏寒,连带着头也昏沉沉的。
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精神萎靡的样子,陈山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赶紧去村东头,请来了村里唯一的赤脚郎中——王郎中。
王郎中背着个破旧的药箱,来到陈家,仔细给李秀搭了脉,又翻看了舌苔。
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捋着花白的胡须,慢悠悠地下了诊断:“嗯…是风寒入体,受了凉。不打紧,吃几服药,发发汗就好了。”
随即开了个方子,都是些常见的解表散寒的中草药。
陈山不敢怠慢,立刻去镇上抓了药,回来按时按点地煎给妻子喝。
然而,三四服药灌下去,李秀的病情却依旧没有起色,咳嗽反而更厉害了,有时甚至咳得喘不上气,脸色也愈发苍白。
王郎中再来看过一次,也只是摇摇头,换了下方子里的两味药,依旧不见效。
陈平安守在母亲床边,看着她虚弱的样子,听着她压抑不住的咳嗽声,心里如同被揪着一般难受。
焦急万分。
王郎中的医术显然是指望不上了。
继续这样下去,母亲的身体恐怕会越来越差。
去镇上请大夫?
且不说花费巨大,镇上的大夫水平又能高明多少?也未必就能药到病除。
情急之下,唯一的希望,再次落在了脑海中那座无声的图书馆上。
夜深人静,守在母亲身边。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意识沉入图书馆的医学区域。
输入母亲的症状:咳嗽、怕冷、头痛、乏力、喉咙沙哑、精神萎靡…
相关的古代医案、病症分析、治疗方略如同潮水般涌现。
风寒感冒的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食疗调理的各种方法,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
虽然许多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方剂他目前还无法理解,更不敢贸然使用。
但通过仔细比对母亲的具体症状——咳嗽剧烈但似乎痰不多,畏寒明显,舌苔发白,脉象(他偷偷学着郎中样子摸过,感觉跳动无力)虚弱…
结合图书馆中关于“风寒夹虚”证型的描述。
一个推测渐渐在他心中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