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得极慢,逐字逐句地品味着。
越往下读,眼神中的惊讶与赞叹便越浓。
文中旁征博引,论证严密,将“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择师的标准,阐述得淋漓尽致,鞭辟入里。
尤其是那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是点破了师道的本质,令人拍案叫绝。
当读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时,方先生更是激动得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这种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唯“道”是从的择师观,何其开明,何其通透。
再往下,文中又阐述了世人轻贱师道之弊,以及为师者当如何自处的道理。
字里行间,既有对师道沦丧的痛心疾首,更有对尊师重道的殷切呼唤。
更让方先生感动的是,文章末尾,陈平安巧妙地融入了自己求学于方先生门下的经历,字句恳切,将老师的悉心教导与谆谆善诱描绘得细致入微,感恩与孺慕之情,跃然纸上。
这哪里是在空谈理论,分明是以自身经历,为“师道”作了最生动的注脚。
通篇文章,文气沛然,逻辑清晰,论点新颖深刻,又处处合乎圣贤之道,无一字不妥帖,无一句不精妙。
待到将整篇文章读完,方先生已是眼眶湿润,激动得难以自持。
“好。好啊。”老先生将稿纸轻轻放在桌上,双手按着桌面,深深吸了几口气,才勉强平复下激荡的心情。
“奇文,当真是千古奇文。”方先生抬起头,看着陈平安,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与骄傲,“平安,此文……此文当真是你独立所作?”
由不得他不问。
这篇文章的立意之高,见解之深,文辞之老练,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十岁少年应有的水平。
即便是他自己,穷尽一生所学,也未必能写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宏文。
“回先生,正是学生有感于近日流言,又思及先生教诲之恩,一时情之所至,斗胆写下此文,还望先生斧正。”陈平安心中早有准备,回答得滴水不漏。
脑内图书馆的存在,自然是不能说的。
他只能将其归功于“灵感”和“感悟”。
“斧正?老夫……老夫一字不敢动,一字不能动啊。”方先生连连摆手,声音都有些哽咽,“此文一出,足以荡尽一切污浊,还我师道清明。平安,你……你不仅是为老夫正名,更是为天下所有真正的师者立言啊。”
说到此处,老先生竟有些控制不住情绪,眼角有泪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