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第117章 良师赠言觅良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章 良师赠言觅良方(2 / 2)

陈平安心中默念着这四个字。

这与自己之前打探到的,关于南淮府赵知府的施政风格,不谋而合。

看来,这位赵知府,确实是个务实派。

“先生的意思是,在策论方面,要多下些功夫?”

陈平安问道。

“正是如此。”

方敬儒点了点头。

“八股经义,固然是科举的根本,不可偏废。”

“但在府试这种层级的考试中,一篇立意高远、见解独到的策论,往往更能打动考官,成为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所以,为师建议你,在接下来的备考中,除了温习经史,也要多关注一些本朝本府的实际情况,多思考一些与民生、经济、吏治相关的问题。”

“若能在策论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哪怕只是些许浅见,也远比那些空泛的议论要强得多。”

方敬儒的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为陈平安指明了备考的方向。

“多谢先生金玉良言,学生茅塞顿开!”

陈平安再次起身,郑重地向方敬儒行了一礼。

从方先生家中回来后,陈平安便将备考的重心,向策论方面倾斜。

结合之前打探到的,关于南淮府赵知府的行事风格和学术偏好。

以及脑中图书馆里那些浩如烟海的案例和知识。

陈平安开始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关于南淮府本地民生、经济发展、吏治整顿等方面的小策论腹稿。

这并非易事。

图书馆中的知识,虽然丰富,但大多是基于另一个时空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将其巧妙地转化为符合大夏王朝实际情况,又能被这个时代的考官所接受的观点,需要陈平安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包装”。

比如,一些基础的管理学原理,可以借鉴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将其阐发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的具体措施。

一些简单的经济学规律,则可以引用历史典故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成功案例,来论证其在当下的可行性。

陈平安的目标,是让这些“新颖”的观点,看起来像是从古人的智慧中发掘出来的,是“古已有之”的道理,而非自己凭空杜撰的奇谈怪论。

这既能展现自己的“见识”,又不至于显得太过惊世骇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几日的苦思冥想和反复修改。

陈平安写出了几篇策论的草稿。

他将其中一篇关于“疏浚河道,发展水运,以兴商业”的策论,拿去请方敬儒先生斧正。

方敬儒仔细阅读了陈平安的草稿,脸上露出了惊讶之色。

“平安,你这篇策论,角度倒是颇为新颖。”

方敬儒赞许道。

“能从水运与商业的关系入手,论证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确有几分见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