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清洁舱的蓝光里,李未然看着机械臂将最后一道纹路刻入金刚石芯片。三毫米见方的晶体表面,苏晚银镯的双蛇衔冰纹正与比邻星岩石的星尘裂痕缠绕,怀表残片的齿轮纹路化作量子光流,在晶体内部形成永不熄灭的星轨 —— 这是人类文明献给宇宙的第一册 "永恒之书",每道刻痕都用纳米金刚石粉末填充,能抵御超新星爆发的辐射。
"芯片核心存储着十七万种文明裂纹数据。"AI 助理的投影手指划过晶体表面,景德镇瓷片的冰裂、敦煌经卷的朱砂纹、白洋淀沉棺的柏木痕依次亮起,与比邻星传来的洪水沟壑、恒星风蚀纹形成三维共振。最震撼的是芯片中心的量子纠缠点,那里封存着苏晚修复日志的全部神经电信号,当外星文明的探测器接近时,会自动还原出她在文物医院灯光下凝视裂纹的影像。
发射倒计时的红光映在观测窗上。博物馆的老修复师们聚集在发射场,他们翻领上的冰裂纹徽章与芯片纹路产生共鸣,发出微弱的蓝光。那位曾拾得金属叶片的银发老人 —— 如今已是量子考古学权威,正将祖父小林的修复日志扫描件导入芯片的暗格,日志最后一页苏晚的便签文字,此刻被转化为宇宙通用的脉冲信号:"裂纹是时光写给文明的情书"。
"五,四,三......" 当倒计时声穿透真空,金刚石芯片被封装进钛合金星舟。李未然望着星舟尾部的光焰,想起百年前苏晚在葬礼上那滴凝结在银镯模具里的雨水 —— 此刻芯片表面的某道刻痕,正是用那滴水的分子结构定制而成,雨水中的矿物质在太空中会逐渐析出,形成独一无二的文明印记。
星舟穿越 asteroid belt 时,芯片开始自动播放文明图谱。全息投影中,良渚匠人打磨玉琮的砂砾、1937 年陆寒川刻在镇纸上的冰纹、当代考古队员在长白山扫描的岩画,与比邻星文明用等离子体刻写的星图交织成流光,所有裂纹在量子纠缠态中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当洪水淹没第一个聚落,当战争击碎第一尊神像,总有人拾起碎片,在裂痕中看见永恒。
三个月后,火星轨道望远镜捕捉到星舟的信号。芯片在掠过奥林匹斯山时,表面的苏晚银镯纹路突然与火星古河道的地质裂纹产生共振,两道相隔亿万公里的裂痕在宇宙射线中短暂重叠,形成一个发光的 "守" 字 —— 那是地球象形文字与火星地貌的偶然共鸣,却被路过的星际探测器完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