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吴承恩真是写《西游记》的那位,作出来的东西,肯定和王直在20、21世纪时看到的版本差不多,甚至完全吻合。
王直为吴承恩张罗了好酒好菜,又让手下找来纸、笔给他。根本不像是对付敌方的奸细,倒像是招待贵客。吴承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胆战心惊,拿着毛笔,迟迟落不了一个字。
王直对着吴承恩,讲完故事后,仍旧隔着桌子,坐在他对面,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倒先急了,说:“吴承恩,你快些写。只要写好了,让我瞧得满意,一定大大赏你。”
吴承恩小心地问:“若是写不好呢?”
王直说:“写不好也不怪你。”
吴承恩问:“写得好了,到底会赏给我多少?”
王直呵呵一笑,说:“金银珠宝我有的是,你能带走多少,就给你多少。”
吴承恩激动地手一抖,笔尖杵到了纸上,出了一个点。王直“嗯”了一声,似乎不太高兴。
吴承恩连忙加了笔画,写成一个“诗”字。王直顿时满意地笑了笑。可吴承恩又跟了个“曰”之后,又把笔停下了,埋头苦思起来,似乎找不到灵感。
“诗曰”是古代小说常见的开头,以诗为引,概括下文精华,有“画龙点睛”之妙。吴承恩初闻《西游记》里的开头故事,仓促紧张间,毫无思绪。不知道该怎么作这“文首诗”,后头就“曰”不出来了。
又等了好久,王直有些火气上来了。说着:“罢了,看你也是个废材,就不必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