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出了老康的家,走到了筒子楼的下面,忍不住的问黄刚:“那个王秉先,真有那么邪乎吗?”
黄刚舔了舔嘴唇,看着李野眼神复杂的道:“对于我们来说挺邪乎,但对你来说......他就是个屁!”
黄...
火车回到一分厂所在地,已经是深夜。小朱和李野刚下车,就被寒风扑了个满怀。李野缩了缩脖子,嘟囔道:“这鬼天气,比西南那边冷多了。”
“冷点好,清醒。”小朱笑了笑,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老解,是我,小朱。你那边发动机的图纸研究得怎么样了?”
电话那头传来老解的声音:“刚看完,技术难度确实不小,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戏。图纸上的几个关键点,我已经标注出来了,明天开会的时候可以详细说。”
“好,那就明天一早开会。”小朱挂了电话,转头对李野说,“你先回去休息,明天一早去西南那边报到。”
“我这人懒,你得给我点时间适应。”李野打了个哈欠,“不过你放心,我去了肯定不会给咱们丢脸。”
“我相信你。”小朱拍拍他肩膀,“但你也得小心点,那边的人,未必都像老吴这么讲义气。”
“我知道。”李野点头,“我李野虽然嘴臭,但心里有数。”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内,老解、乔星、大朱等人已经到齐。小朱一进门,就开门见山:“老解,图纸的情况,你先说说。”
老解推了推眼镜,打开投影仪,投影上出现了一张复杂的发动机结构图:“这是西南那边提供的图纸,整体结构比较先进,尤其是燃烧室和涡轮增压系统,比我们现有的设计要优化不少。但问题也很多。”
“什么问题?”乔星问。
“首先是材料问题。”老解说,“他们用的是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我们这边没有。其次是加工工艺,这种发动机的精度要求极高,我们的设备目前还达不到。”
“也就是说,我们得先解决材料和设备的问题?”大朱皱眉。
“没错。”老解点头,“而且,就算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发动机的稳定性也得靠测试。光靠图纸,我们不敢贸然上马。”
“所以,我们得先派人去西南那边学习。”小朱看向李野,“你那边,得把他们的工艺流程、测试标准都搞清楚。”
“行,我记着。”李野点头。
“另外,我打算让大朱负责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小朱继续安排,“你得尽快找到替代材料,或者想办法从国外引进。设备方面,能买的买,不能买的,我们自己动手改。”
“没问题。”大朱应声。
“乔星,你负责协调。”小朱看向乔星,“你得把各部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明白。”乔星点头。
“好了。”小朱站起身,“大家分头行动,一个月内,必须拿出初步成果。时间不等人,我们得抓紧。”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散去。李野走到小朱身边,低声问:“你真打算让我去西南那边?”
“是。”小朱点头,“那边的技术,你得亲自去看看。我怕别人去,学不到真东西。”
“你这是不放心别人?”李野挑眉。
“我这是信任你。”小朱笑了笑,“你去那边,不光是学习,还得帮我们争取更多资源。老吴那边,你得多套点话。”
“行吧。”李野叹了口气,“我这就去收拾行李。”
“你先别急。”小朱拉住他,“我还有件事要跟你说。”
“什么事?”李野问。
“你去西南那边,得低调。”小朱语气认真,“那边的人,不一定都像老吴那么好说话。你得小心点,别惹事。”
“我惹事?”李野咧嘴一笑,“我李野什么时候惹过事?”
“你别嘴硬。”小朱瞪他一眼,“我知道你脾气倔,但这次不一样。你得忍着点,别跟他们起冲突。”
“知道了。”李野点头,“我去了,肯定不会给你添麻烦。”
“那就好。”小朱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放心,我这边也不会闲着。你去那边,我这边也得把材料和设备的问题解决掉。”
“行。”李野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几天后,李野抵达西南重汽,正式开始学习。他被安排在一个技术团队里,每天跟着老吴的技术人员学习发动机的设计和测试流程。
一开始,西南那边的人对他并不太热情,甚至有些防备。李野也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观察、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
渐渐地,他的认真态度打动了西南这边的技术人员,大家开始愿意跟他交流。他也趁机学到了不少关键技术。
一个月后,李野回到一分厂,带回了厚厚一摞资料和几份关键测试数据。
“怎么样?”小朱一见面就问。
“学到了不少。”李野把资料递给他,“尤其是测试流程,那边做得非常细致,几乎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
“好。”小朱翻了翻资料,满意地点点头,“看来你这趟没白去。”
“不过,他们那边的保密措施也很严格。”李野皱眉,“有些关键数据,他们不让我看。”
“这很正常。”小朱点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怎么办?”李野问。
“接下来,我们得开始试制发动机。”小朱语气坚定,“老解那边已经整理出了一份初步方案,我们先从小的发动机开始试制,积累经验。”
“好。”李野点头,“我来负责测试。”
“那就这么定了。”小朱拍板,“我们一分厂,从无到有,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这次也一样,咱们一定能赢。”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分厂的研发团队加班加点地工作。老解带领团队开始试制发动机,大朱负责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乔星协调各部门资源,李野则负责测试和优化。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未放弃。每一次失败,他们都认真总结,调整方案,继续前进。
一个月后,第一台试制发动机终于完成。经过测试,性能基本达标,虽然还有不少改进空间,但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成功了!”乔星兴奋地喊道。
“这只是开始。”小朱冷静地说,“我们还得继续优化,争取早日做出真正能用的发动机。”
“我们会的。”李野笑着点头,“咱们一分厂,从来不怕困难。”
窗外,寒风依旧凛冽,但屋内,却是一片火热。一分厂的未来,正在他们手中悄然成型。
小朱站在车间门口,望着远处的厂房,心里却是一片沉重。发动机的试制虽然初步成功,但距离真正的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卡玛斯项目的整体进度,已经落后了。
“小朱,老解那边说,第二台发动机的测试结果不太理想。”乔星走过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问题出在哪儿?”小朱问。
“涡轮增压系统,压力不稳定。”乔星皱眉,“老解说可能是材料的问题,也可能是工艺流程没掌握好。”
“材料和工艺,都是硬骨头。”小朱叹了口气,“大朱那边,最近怎么样?”
“他一直在跑材料的事。”乔星摇头,“国外的供应商倒是愿意卖,但价格太高,厂里预算有限,根本撑不起大批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