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灯火”??摘录一条真实读者留言,配以简短回应。
>
>每周五晚八点更新,雷打不动。
>即使世界停电,我们也用手电筒照亮屏幕。
公告发布当晚,BBS论坛自发点亮了“千灯阵”。每个在线用户的头像上方,都浮现出一盏虚拟灯笼,颜色各异,却连成一片星河。有人统计,那一夜同时在线人数达到惊人的六十八万,创下了中文网络文学史的新纪录。
而老周坐在藤椅上,戴着老花镜,逐字阅读第八章初稿。看到“无名碑”那段时,他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嘟囔了一句:“傻小子,写得太狠了,老头子我招架不住。”
第二天清晨,李野收到一条陌生短信:
>李老师:
>我是拍卖假手稿的那个买家。
>我本想炒作出“唯一真结局”的噱头赚钱,但在看到陈桂兰阿姨的故事后,我把钱退给了中间人。
>那些编号047们,不该成为流量密码。
>如果可以,请在书中留一页空白,让我写一句道歉。
>??曾迷途者
李野回了三个字:**欢迎归队。**
他把这条短信打印出来,贴在书房墙上,旁边是老周的手稿、陈阿姨的笔记本、张小凡的第一篇习作,以及纪翔宇画的“断章社”LOGO??一支羽毛笔插在电路板上,笔尖流淌出代码与墨水交织的文字。
春去夏来,东山的槐花开了一树白。
“断章社”的创作步入正轨。每周的讨论会成了固定的仪式,大家不再拘谨,吵过情节走向,也为一句对白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为决定主角是否该原谅反派,投票结果是3:3平局,最后老周拍板:“留白吧。有些事,连作者也不该替人物做选择。”
张小凡的《工蚁列传》系列成了“侧影”栏目的王牌。她采访了环卫工、快递员、乡村教师,把他们的日常写成微型传奇。其中一篇《凌晨四点的扫帚声》,被语文教材收录为课外阅读范文。
纪翔宇开发的“记忆回声”程序上线那天,无数读者哭了。有人发现自己十年前的一句评论“今天化疗结束了,明天继续追更”,竟然变成了小说中的台词;有人看到系统生成的画面:自己的ID缓缓融入一片星光,汇入“众人皆笔”的长河。
李野依旧每天写作,但他不再孤独。
有时是张小凡念一段草稿,他边听边改;有时是纪翔宇突然冲进来喊“服务器崩了!因为太多人同时点击‘下一章’!”;更多时候,是老周坐在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念叨:“这章节奏慢了,加点冲突!”“那姑娘不能死,读者养她八年了,得给个交代!”
直到某个秋夜,第七章终于完成。
李野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灯火,给所有人发了一条消息:
>明天发布第八章终稿。
>最后一节,我想一个人写。
>不是夺回控制权,而是作为最初的执笔者,向你们道谢。
没有人反对。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诛仙》第八章准时上线。
主章讲述了主角历经千劫后回到青云山,却发现师门早已荒芜,唯有山门前一棵老松依旧挺立。他抚摸树干,发现内里嵌着一块铜牌,刻着历代弟子的名字??包括那些战死、失踪、叛逃的,一个都没少。
>“我以为修真是为了逆天改命。”他轻声道,“后来才懂,真正的修行,是记住每一个陪你走过一段路的人。”
“侧影”部分是张小凡写的《老周的最后一班岗》。讲述2005年冬天,工厂即将拆除,老周独自回到值班室,在断电的电脑前打了最后一行字:“李野,我还在等你。”然后关机,锁门,把钥匙交给门卫,转身走入风雪。
而“灯火”栏目,只有一句话:
>“谢谢你回来。”
>??ID:永不掉线的工蚁
>回应:我也谢谢你们,从未真正离开。
发布十分钟,全网刷屏。
有人截图保存那棵刻满名字的老松,说要纹在背上;有人跑到东山机械厂旧址,对着残垣断壁朗读全文;更有读者自发组织“万人共读”活动,在同一时刻打开结尾,让城市的灯光随章节进度依次亮起,宛如一场静默的烟火。
李野关掉电脑,走到院中。
老周正坐在藤椅上看报纸,听到脚步声抬起头,咧嘴一笑:“写完了?”
“嗯。”李野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接下来,轮到你们写了。”
“胡扯。”老周哼了一声,“你当真以为,没了你,这书还能转?”
李野笑了:“可你说过,真正的剑,是愿意为你点亮一盏灯的人。”
老人怔了怔,随即摆摆手:“少来这套。我告诉你,第九章我已经和小凡、阿宇商量好了??主角得下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修真不在山上,而在人间。”
李野望着他浑浊却明亮的眼睛,忽然觉得,这座小院,这片土地,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诛仙”之所。
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笑着说:“那我申请加入第九章创作组。”
“批准。”老周头也不抬,“不过有个条件。”
“您说。”
“以后每章开头,必须写一句我的原话。”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道:
>“别他妈写得太矫情,咱工人看得懂人话就行。”
李野大笑,笑声惊飞了檐下栖息的麻雀。
远处,张小凡和纪翔宇正忙着调试新的投稿系统。屏幕上,新的留言如潮水般涌来:
>“我想写我妈妈,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卖包子。”
>“我想写地铁里那个拉二胡的盲人,他总会多送乘客一首《茉莉花》。”
>“我想写我自己,一个曾经以为没人爱的少年,因为一本书学会了说话。”
李野站在阳光里,看着那一行行跳动的文字,仿佛看见千万盏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无数个曾被忽略的角落。
他知道,《诛仙》的故事远未结束。
因为它早已不属于某个作者,某种体裁,甚至某一代人。
它属于所有在黑暗中仍愿点亮屏幕的人,属于每一次心跳与文字的共振,属于那些无声的付出、漫长的等待、笨拙的守护。
属于??
灯火可亲,众人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