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那年花开1981>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我的妹妹不愁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我的妹妹不愁嫁(2 / 2)

李野含泪点头。

春节临近,共笔组决定暂停更新两周,让所有人回家过年。临停更前,发布短章《年夜饭》。主角终于回到故乡小村,推开老屋木门,桌上摆着母亲生前最爱做的红烧肉,灶台余温尚存。他坐下吃饭,窗外烟花爆开,映出墙上全家福的轮廓。最后一句是:“原来最厉害的法术,是有人等你回家吃饭。”

无数人在除夕夜同步阅读。微博出现话题#我的年夜饭#,数十万人晒出自家餐桌。一位独居老人留言:“今年我煮了两人份,说‘儿子,妈给你留的’??其实他走十年了。但今晚,我觉得他回来了。”

李野把这条放进“灯火”栏目,回应:**家从来不怕空,只怕忘了亮灯。**

年后初五,断章社复工。会议室里多了两张新面孔??陈桂兰的儿子和王建国的女儿,都被邀请成为记录者。前者是程序员,主动接手“记忆回声”系统优化;后者是记者,提议建立“沉默英雄”数据库,收录未被报道的善行。

第十章投票开启新方向:主角将进入城市,直面现代困境。选项包括:

A.揭露黑心企业污染(致敬环保工人)

B.营救被拐儿童(纪念失踪人口寻亲志愿者)

C.重建废弃图书馆(回应乡村教师来信)

争论再度爆发。张小凡力主B项:“每个被拐的孩子背后,都有个不肯放弃的父母。就像陈阿姨守着记忆写故事,他们也在用脚步写传奇。”

最终B项胜出。

写作过程中,一位寻亲母亲投稿,说她找了儿子十五年,每天骑电动车贴寻人启事,车把上挂的塑料袋里全是干粮和照片。她写道:“我不懂修真,但我觉得,我的执着,是不是也算一种神通?”

李野将这段话融入主角心境。当他在城中村暗巷追踪线索时,内心独白浮现:

>“世间万千法门,最苦的叫‘不放弃’,最强的叫‘还在找’。”

纪翔宇为此开发“寻光地图”,读者可标记现实中张贴的寻人启事,系统自动连线,形成“希望之网”。三个月内,助力三名失踪者回家。其中一位少年看到新闻后主动联系家人,说:“我在工地干活时,看到你们的故事,突然觉得……我也该回去。”

春天再次降临。东山后山的无名碑旁,新开了一片花圃,种着陈桂兰带来的槐树苗。碑前常年不断香火,更多是外卖盒、车票、老照片??人们把牵挂留下,带走一丝慰藉。

老周八十岁生日那天,众人齐聚小院。他不让办席,只说:“来,念念最新的稿子。”

第十章终稿发布,主角历经艰险救出孩童,却不肯接受感恩,只留下一句话: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记得,也有人这样等过我。”

“侧影”是《寻子母亲的一天》,按时间轴记录她十五年的坚持:

5:00起床,检查寻人启事是否被撕

7:30骑车到客运站发传单

12:15在桥洞啃冷馒头

18:40去派出所问“今天有消息吗”

22:00对着儿子童年录像说“妈今天去了你小时候的幼儿园”

……

“灯火”栏目,李野亲自写下:

>“您不是配角,是撑起这个故事的脊梁。”

>??致所有不肯熄灭的灯

老周听完,久久不语。最后嘟囔一句:“这回……写得还行。”

当晚,他独自坐在院中,望着星空,手里摩挲着一枚旧工牌??那是他年轻时在东山厂的证明。背面刻着“周志明,铆焊组”。风吹过,槐花落满肩头。

李野走来,轻声问:“在想什么?”

“在想啊,”老人慢悠悠说,“咱们这书,到底是小说,还是日记?”

“都是。”李野坐下,“是千万人的共同日记。”

老周点点头,忽然笑了:“那挺好。至少,咱们没让那些低头走路的人,真的消失。”

远处,张小凡正在整理新一期投稿。屏幕上,一条留言静静闪烁:

>“我是个清洁工,今天扫到一张被丢弃的离婚协议书,上面女方写着‘我累了’。我把它捡回来,压在枕头下。我想写个故事,关于两个累到走散的人,能不能在某个清晨,重新闻到对方身上的肥皂味。”

>李野看完,转头对老周说:“第十一章,我想写这个。”

老人哼了一声:“行。不过记住??”

他清清嗓子,照例来那一句:

>“别他妈写得太矫情,咱工人看得懂人话就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