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要比薛永看的更远,更加透彻,说道:“大将军,在我看来。那些兵真正算起来也不是一无是处,上过战场的兵,不管是胜利还是吃了败战,能够活着就是一种实力的说明。他们或许不强,远不及十二卫或者关中十二军,但相较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农民军,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还是要胜过一些的。只是他们大多都习惯了放纵,没有纪律,没有目标。大将军说过一句话末将到现在都还记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这有了目标,有了向往才会去拼。绥州军营里的那些兵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目标,没有向往,就像没有魂魄一样。这少了魂魄的军队,没有自觉没有朝气,自然就如绵羊一样,逆来顺受的。实在难以想象,这向来勇悍着称的边兵,竟然是这个样子。”
“在别的朝代确实奇怪,但在我大唐却不奇怪了。”罗士信最初也存着同样的感觉,在他的印象中,边兵应该很强的。他们常年受到异族的威胁,生活在战火之中,护卫着边疆的安宁。所以古往今来,边军都是勇悍之士的代名词,在许多朝代,边军的实力甚至远胜于中央军。
因为中央军远离战场,很容易受到腐败的侵蚀,受到利益的蛊惑。以致将校之间爱财惜命,影响到了全军的战斗力,不堪一击。历史上因为边境失陷,中央军不堪一击的事件,数不胜数。但是在唐朝,这种情况却是反着来的。
这也跟唐朝的崛起密不可分。
唐朝立足关中之后便采取了以关中战天下的国策军制,在关中秦川一代建立十二军府,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关中十二军。罗士信昔日负责训练的天节军就是其中之一,除天节军之外还有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袱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等等……
大唐征伐,必调关中十二军,几乎可以说整个大唐江山绝大部分都是十二军打下来了,关中十二军的强弱能够直接代表着大唐王朝的战斗力几何。
因为关中十二军过于强势,大唐军队的发展也向着关中十二军。一切优良的装备先满足关中十二军,有赏赐先给关中十二军,有荣耀也是关中十二军的。长此以往,关中十二军越来越强,而边军心底各种不平衡,也就丧失了因有的斗志。
也造成了突厥大军一来,边军龟缩着,护着主要城镇不让突厥攻陷,而如狼似虎的关中十二军在李渊的调派下奔向了前线战场。
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唐太过依赖十二军了。
历史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李渊觉得天下大定,关中十二军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撤销了十二军建制。结果突厥大军袭来,唐军被打的落花流水,以至于将士慑惧,三军大骇,不敢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