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士信与李云聪边吃边聊,听他详细的说着东北三国朝鲜半岛的局面,脑中却在思量着怎么样才能为大唐夺取最大的利益。
朝鲜半岛地理位置并不算是绝佳,地处偏僻,除了长白山也没有真正的价值意义,但是他却位于大唐的大后方,有着特殊的战略价值。否则的话,隋唐二朝也不会为之劳师动众不顾路途的险恶万里远征了。
现在大唐还有没有远征东北三国的心思,但只要辽东一日在高句丽手上,唐朝与高句丽就必然会有一战。以唐朝的战斗风格,要打就以灭国为第一目的,不去小打小闹。不过高句丽环境恶劣,亦确实不好打。杨广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李世民在后来也曾大举进攻,固然取得了不菲的战果,夺回了辽东,攻取了高句丽十成,破敌数万,最终因为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的原因选择退兵。此役李世民也意识到高句丽环境恶劣,不可力取,改变战术依仗夺来的辽东,以偷袭袭扰疲敌为主,消耗高句丽的实力。最终他的儿子高宗李治凭借李世民弄出的大好局面,依仗苏定方、李世绩的征伐,再借助新罗的力量将高句丽覆灭。
新罗越是需要得到大唐的支持,越是受大唐的摆布,他们的情况越是恶劣,越只能得依赖大唐为大唐所用。
想必左天成也是如此想的,他想为葬送在高句丽给堆砌成京官的那四五十万的袍泽战友报仇。这要报仇,小小的新罗是明显指望不上的,大唐是他唯一的依仗。让李云聪亲自护送新罗使者来唐,远没有单纯的保护那么简单,想必也存着让他进一步了解东北三国的情况,好根据明确的三国形势来做出合理的判断。
“你们现在住在哪儿?有时间我去找你,顺便见见新罗王女。”罗士信略作思考,也有了定计。这敌人的敌人就是敌人,高句丽是大唐的敌人,百济与小日本坑壑一气,那就是他罗士信的敌人,这于情于理都不能坐视不管,该帮忙的还是要出点气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