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牛角村的晒谷场飘着细雪。陈县令的官轿再次碾过结着薄冰的石板路,随行的车马载着两木箱竹简 —— 这是他从州府借来的《江南农书》《河工图考》等珍贵典籍,箱角还盖着 "劝农司" 的火漆印。
"林农正,看看这是什么。" 陈县令掀开棉帘,露出半幅色彩斑驳的绢画,画中匠人正在水田里使用一种三足铁架,"这是江南的 ' 龙骨翻车 ',可引水至三丈高的梯田,比咱们的竹筒滴灌更省人力。"
林羽接过画轴,目光落在铁架的齿轮结构上,忽然想起张虎改良的风车筛粮机:"此等巧思,若用后山的坚韧竹材替代部分铁件,或许更适合西南山地。" 他指向画中翻车的接水槽,"咱们的竹筒本就轻便,若与铁架结合,既能借水力转动,又可减少锈蚀。"
祠堂内,二十七个村民围坐在火塘旁,听县学夫子解读《河工图考》。张虎盯着 "水闸构造图",用炭笔在青砖上画下简易模型:"若在暗河出口建个竹制水闸,旱时蓄水,涝时排水,比咱们的陶罐堵口强百倍。"
"可这铁制闸门......" 张大叔敲着旱烟杆,"咱村缺铁啊。"
"不缺铁,缺巧思。" 林羽从器械组取来竹制阀门 —— 这是张虎用浸过桐油的竹片制成的,"将竹阀与铁架结合,关键处用铁箍加固,既能承重,又省铁矿。" 他忽然想起陈县令带来的《工部水利图》,"陈大人说,京城工部正在推广 ' 竹木代铁 ' 之法,正合咱们山地之用。"
午后,众人来到后山暗河。张虎带着青壮汉子,按《河工图考》的尺寸打下松木桩基,陈县令亲自指挥竹阀安装,袖袍沾满泥浆却浑然不觉。当竹制水闸第一次闭合,清澈的山泉在蓄水池中形成小漩涡,赵大爷忽然抹了把眼睛:"活了七十岁,头回见水能听人使唤。"
技术交流不止于水利。在器械组厢房,林羽展开《江南农书》中的 "曲辕犁改良图",与张虎的竹制农具对比:"江南的犁辕呈十五度弯曲,咱们的山地犁可增至二十度,再加个竹制减震架 ——" 他指着犁头的铁刃,"此处若嵌上后山的火石,破土时能减少阻力。"
"哥,试试这个!" 张虎突然捧出个竹制部件,上面缠着晒干的葛根藤,"用葛根藤编的减震网,比麻绳耐腐三倍,上次运粮时试过,竹篓里的葡萄干没碎一颗。"
陈县令接过部件,惊叹道:"此等因地制宜之法,胜过关中匠作的死规矩。" 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从京城带来的 "硫磺防虫粉","江南茶农用来防蛀,你们的储粮陶坛若撒上一层,可保两年不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