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加工坊,周婶立刻带着妇人做实验。她们将撒了防虫粉的粟米与未处理的粟米分置两坛,封坛前在坛口系上麦穗纹布条。小穗趴在坛边数日子,每过七日便打开闻闻:"撒粉的坛子里,只有粟米香,没虫尿味!"
最让林羽惊喜的是《齐民要术》中的 "酪浆发酵法"。他结合后山的山羊奶,指导周婶尝试制作奶豆腐:"酪浆能去腥,还能让豆腥味转成醇厚味。" 当第一块成型的奶豆腐摆在祭台上,陈县令尝后拍案:"此等美味,若能进贡京城,怕是要让御膳房的庖厨们脸红。"
然而技术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当张虎试图将江南的 "育秧纸" 用于粟米育苗时,遭遇了山地风大纸易破的难题。林羽带着他蹲在育苗棚里三日,最终用苎麻纤维与桑皮纸混合,制成了坚韧的 "山地育秧布",上面还印着小小的麦穗纹 —— 既是防伪,又能遮阳。
"林农正,你这是把育秧布做成了咱们的 ' 丰羽 ' 招牌。" 陈县令看着育秧布上的标识,忽然压低声音,"听说州府要办 ' 农技比武 ',你若带着这育秧布和竹制水闸去,必能拔得头筹。"
技术交流持续了整月,祠堂的火塘从未熄灭。夜晚,林羽与陈县令在账房核对《技术融合日志》,烛光映着墙上的新旧图纸:左边是《河工图考》的铁制水闸,右边是牛角村改良的竹阀水闸;上边是江南的曲辕犁,下边是嵌着火石的山地犁。
"大人,其实咱们缺的不是技术,是让技术生根的人。" 林羽指向窗外,张虎正在教外村来学技术的汉子识别虫蛀果,周婶的女儿举着写有 "防虫粉用法" 的木牌,"就像这防虫粉,若没人手把手教,百姓只会觉得是妖药。"
陈县令忽然轻笑,从袖中取出份公文:"本县已将你们的 ' 竹筒滴灌改良法 ' 和' 山地育秧布 ' 申报州府劝农司,若能通过,每个推广的州县都会挂你们的麦穗标识。" 他望着林羽腕上的苎麻绳,绳结里还缠着葛根藤的碎屑,"王家的员外郎再厉害,也挡不住天下耕者对好技术的渴求。"
冬至前夜,技术交流大会在祠堂前举行。张虎演示着改良后的竹制水闸,水流通过竹筒时发出清亮的响声,惊飞了枝头的山雀;周婶端出撒着防虫粉的粟米饭,香气盖过了冬日的萧索;李二扛着嵌火石的山地犁,在结霜的土地上犁出笔直的垄沟,犁头划过处,冻土自动碎裂成适宜播种的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