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五日,李二的商队终于抵达州府。山货行王掌柜盯着淋湿的竹篓,捻须冷笑:"这般模样,如何入得贵人眼?" 李二不慌不忙,从牛皮袋取出用油纸单独包裹的菌脯 —— 三蒸三晒后的菌肉半透明如玛瑙,在阳光下泛着松脂光。
"掌柜的," 李二撕下半片菌脯,佐以州府名酒 "松风酿","您且尝这滋味。" 王掌柜挑眉接过,菌脯的鲜香与酒的醇厚在舌尖炸开,竟比寻常下酒菜多了份山野的清润。他忽然瞥见竹篓上的山纹,与麦穗飞鸟标识隐隐呼应:"这篓子倒是巧,可装得进城西贵胄的马车?"
李二趁机展开周婶的 "山雨膏":"此乃雨中偶得,贵人最喜新奇。" 他压低声音,"聚贤楼的大厨昨日尝过,说要用来配鹿肉炙,您不想试试?"
是夜,山货行后院,王掌柜对着松明火仔细查看竹篓。张虎改良的荷叶形防雨檐还带着新鲜竹香,篓底的 "松针层叠法" 让他啧啧称奇:"山野之工,竟有这般巧思。" 他大笔一挥,在契约上画押,首批五十篓菌脯、二十坛菌醢,就这样叩开了州府的商路。
冬至前夜,牛角村的晒谷场飘着细雪。老刀在神农祠前 recount 当日险情,张虎展示着改良的竹篓,周婶则将 "山雨膏" 的制法刻在陶片上。小虎摸着篓身新刻的 "松针纹",忽然想起雨中抢救菌菇时,松针上的雨珠曾在竹篓山纹上折射出七彩光 —— 那或许就是土地给耕者的启示。
林羽在竹简上记下:"初次采摘,得三益:一曰留蒂护种,二曰松针层叠,三曰变废为宝。《齐民要术》云 ' 人善治之,则亩益三斗 ',于山珍亦然。" 他望向案头的 "山雨膏",膏体表面凝结的盐霜竟自然形成松菌形状,恍若天成。
雪粒子打在窗棂上,远处传来商队归程的驼铃声。此次虽损三篓,却换得 "山雨膏" 的意外之喜,更让李二在州府打开了高端市场的门缝。林羽忽然明白,耕者与山珍的缘分,从来不是顺遂无波,而是在风雨中学会与土地对话,在意外里懂得变通则久。
当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张虎还在器械组改良竹篓,老刀的旱烟杆明灭如星,周婶在工坊调配 "山雨膏" 的新配方。后山的老松在雪中静默,树根处的菌丝正吸收着雨水与松针的养分,为来年的菌菇盛宴默默蓄力 —— 就像牛角村的耕者,在初战的得失中,已悄然踏上了与山珍共生共荣的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