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设在晚饭时拿出二百一十元:
"老婆,这是我工资,还有送菜的钱。”
桌上人都震惊了!
梁欢眼睛亮如星辰。
她也不避讳娄晓娥与梁欢,一张张仔细清点。
梁欢数钱很特别,数一张喊一张。
娄晓娥已看过多次,冉秋叶却是首次目睹。
梁欢惊呼:"建设,你工资这么高?"
一百一十元。
比四合院最高薪的易中海还高出十几块。
杨建设解释:
"我们单位名义上是公司,但工资按行政级别发放。”
娄晓娥与冉秋叶对视一眼,
心想:"建设(杨科长)确实是干部。”
(前文有误,经作者核实,六十年代科级人员月薪为一百一十元)
梁欢更显娇美:
"回头咱们添置些家具。”
她迅速从口袋里取出工资,抽出十五元,
递给聋奶奶:
"奶奶,这是您和小乐乐的零花钱。”
老太太笑得露出满口残牙。
乐乐听见自己的名字,显得有些困惑。
聋老太太温柔地对小孙女说:“乐乐,看啊,这是太奶奶为你攒的嫁妆钱。”她接着说道,“每个月给你存十五块,等你长大嫁人时,太奶奶会一次性全给你。”
小丫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十五块钱本是聋老太太特意为小丫头存下的。
起初,杨建设只是希望聋老太太在外时能有点零花钱。
然而,他万万没料到,聋老太太竟动了给小丫头攒嫁妆的心思,无论他说什么,老太太都不肯改主意。
在她看来,杨建设和梁欢日后一定会再要孩子。
那时独生子女的概念还未流行,大多数家庭都有多个子女。
人越多,就越有活力,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数就是力量。
乐乐是杨家的大姐,将来必然要照顾弟妹。
万一父母偏心其他孩子怎么办?乐乐可是要赡养她的老人的。
聋老太太绝不会让小孙女吃亏。
无论别人怎么劝,老太太心意已决。
娄晓娥和冉秋叶听后都愣住了。
每月十五块看似不多,实则不少。
娄晓娥无收入,暂且不说。
冉秋叶月薪只有三十一元,而这已经是刚涨过工资的结果。
十五元几乎相当于她近半个月的收入。
她自己都攒不下这么多。
乐乐才三岁半,若以十八岁时结婚计算(当时法定婚龄),三十年后这笔钱会超过三千块,足以让她成为小富婆。
梁欢对此不以为意。
要是没去过外头的蔬菜大棚前,她或许会对这样一大笔钱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