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今天没忙别的,只忙着一件事——救灾!”
陈大姐倒吸一口凉气。
刚经历**的人,最害怕听到灾害二字。
旱灾、水灾,各种灾害令人胆寒。
龙国虽有改造天地的决心,但在自然威力前,也只能事后补救。
想对抗灾害,别说62年的龙国,即使60年后也一样不行。
陈大姐身为资深工会成员,稍作思索便联想到一件事:“雪灾?”
梁欢郑重回应:“没错,就是雪灾!”
“我觉得咱们工会该统计一下农村地区的工友……”
“万一有家人受灾,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厂里的关心。”
陈大姐连连点头:“梁委员说得对。”
那时,每个大厂都充满人情味。
只要员工家中确实遇到困难,厂里总会提供帮助。
虽然金额不多,却足以维持一家生计。
例如秦淮茹,贾东旭因工伤无法工作后,厂里体谅贾家现状,安排秦淮茹接替他的岗位。
虽未能享受正式工的福利和晋升机会,但厂里每月仍给予她五元补贴。
在那个年代,五元足以支撑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
秦淮茹的收入完全能养活全家,除非天天吃馒头,否则绰绰有余。
如今雪灾来临,梁欢自然而然萌生此念。
这是当时人们惯常的想法——遇到困难找单位!只要单位存在,就不会让人吃亏。
许多人一生都在同一家单位工作,将单位视作第二个家。
这并非偶然。
杨建设对此十分欣赏。
他发现自家小媳妇儿进步神速,短短时间已进入工会妇女委员的角色,表现令人满意。
他不愿梁欢像秦京茹那样只能待在家中,更不愿她变成闲话满天飞的八卦之人。
杨建设笑着建议:“这事得赶紧办,你们最好联络工会同事,向两位厂长汇报。”
“这是体现厂里人文关怀的重要事项,绝不能马虎。”
梁欢认真点头:“好,我们吃完饭就去汇报。”
陈大姐同样热心:“对,先吃饭。”
杨建设看出,二人皆出于善意。
杨建设满心希望能为受灾的工友改善生活,他相信梁欢和陈大姐的善举不会白费。
在他看来,这种帮助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政绩的体现。
作为厂领导,他和李副厂长一定会全力支持工会的工作。
他告诉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认识不少供应商,若有需要,可以帮忙采购物资。
陈大姐听后非常高兴,因为当前最紧缺的就是物资。
对于大厂而言,工资不成问题,但物资却是一大难题。
梁欢对杨建设的帮助充满感激,她明白这是他对工作的支持。
她关心地问是否会耽误他的工作,杨建设笑着保证绝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