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情报背后的阴谋
一、残阳下的临时指挥部
1945年初夏的残阳像块被血浸透的碎布,斜斜搭在长白山余脉的峰峦上。抗日联军临时指挥部藏在半山腰的溶洞里,洞口被茂密的偃松和灌木丛遮掩,只有哨兵枪管上的反光会偶尔刺破暮色。
谢文东把最后一块桦树皮塞进火塘,火星噼啪溅在他磨得发亮的牛皮靴上。这位抗联第三路军的参谋长右耳缺了半片,那是三年前在镜泊湖突围时被流弹削掉的,此刻残耳在跳动的火光里忽明忽暗,像片蜷曲的枯叶。
“老赵,破译有眉目了?”他转头时,军大衣后襟扫过堆在石凳上的地图,边角卷起的褶皱里还沾着上个月战斗留下的血渍。
溶洞深处传来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情报专家赵博士的金丝眼镜反射着煤油灯的光晕。这位留过洋的学者总爱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与周围穿粗布军装的战士们格格不入,此刻他正用镊子夹着一张薄如蝉翼的米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谢参谋长,这不是普通的调兵情报。”赵博士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把米纸铺在青石桌上,“你看这组加密符号,表面是说关东军第三混成旅团要往五常县集结,实则藏着另一层意思。”
张彩霞端着铜盆走进来,冷水在盆里晃出细碎的涟漪。她军帽下的麻花辫垂在胸前,发梢还沾着些草屑——下午去后山取水时被荆棘勾住的。看到谢文东专注的神情,她放轻了脚步,把拧干的毛巾递过去时,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粗糙的手背。
“赵博士,您是说……”张彩霞的声音里带着南方口音特有的温婉,却又透着军人的干练。她去年从延安抗大毕业,分配到指挥部当通讯兵,半年前在一次护送任务中,是谢文东背着受伤的她在雪地里走了整夜。
赵博士推了推眼镜,指尖点在米纸右上角:“这组‘樱花’符号,按日军密码本该是补给点的意思,但结合频率分析,它实际指向的是‘围猎’行动。”他忽然压低声音,“他们在引诱我们去五常县。”
李团长猛地拍了下石桌,腰间的驳壳枪晃得叮当响。这位从东北军投诚过来的军官性子如烈火,左脸一道刀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那是跟伪满军拼刺刀时留下的纪念。“狗娘养的!上个月二连就是中了这圈套,全连弟兄就活下来三个!”
谢文东没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个磨得光滑的铜烟盒。这是他妻子的遗物,盒盖上刻着朵小小的梅花,去年突围时被炮弹片刮掉了半朵。他捏起烟丝的手指忽然顿住——张彩霞正悄悄往他军用水壶里倒热水,动作像极了当年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