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光哥出手,和联胜都快散了。”
邓伯笑得跟弥勒佛似的:“我帮个忙,签个字没问题吧?”
他是真正的老一辈,当年风云变幻的时候,连蒋桦炎都还不够格呢。
现场有头有脸的人都站了起来:“邓伯,我们给你作证。”
“多谢。”
邓伯对神仙锦点点头:“你就放心吧,这事我们和联胜认账。”
“好,邓伯开口我就信。”
神仙锦忍不住偷偷瞧了瞧蒋桦炎,四眼龙稳稳当当地坐在那儿,再瞅瞅擂台上那股子冲劲的唐龙,心里头踏实多了,于是喊道:“签!”
契约一签订,邓伯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看台上的人纷纷拍手叫好:“真是太精彩了,看得真过瘾!”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李裁法。”
“对对对,我也想起来了!”
“李裁法的丽驰舞厅在香江那可是赫赫有名的,连洋瑰子都开了个舞厅来跟他较劲。”
“那时候大家都得看羊人的脸色行事,多少得给他们留点面子。”
有人有声有色地说:“你们知道杜月笙不?十里洋场的那个大佬。”
“那时候他已经闭门谢客了,身体也不行了,基本不插手江湖上的事情了,但为了维护青帮的面子。”
“杜老爷子硬是挺着病身子来了,他都没坐车,是特意拄着拐杖走到丽驰舞厅的。”
“那后来呢?”有人问。
“哎呀,那些名流富豪一听杜先生去了丽驰,直接就把洋瑰子给晾一边了,都跑到丽驰去捧场,这才让李裁法稳稳当当地坐上了夜场皇帝的宝座。”
“虽然现在的情况跟那时候不一样,但大家还是拼命地支持自己人。”
众人又把目光转向了擂台:“现在就看光哥能不能罩得住场面了。”
和联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那时候香江来了很多外来的打工仔,三邑人、四邑人、客家人、围头人(也就是佘佬)就团结在一起,有的自称或登记注册为工人互助会、老乡会、宗亲会之类的。
1884年,第一个堂口正式成立了,叫和合图,登记成了合法社团,也算是工人互助会的一种。
从1884年到1909年,香江上成立了26个小堂口,这些小堂口既没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都是各自取的名字,像“联胜”、“利群”、“洪胜”、“胜义”、“义堂”、“一平”、“二平”、“利和”、“胜堂”之类的。
1909年之前,原本是联胜同乡会(东莞南城联胜村)的联胜堂宗祠在九龙深水埗区的九龙仔成立了,它是和合图的一个分支。
1909年端午节那天,洪门天宝心派的勇义堂头目嘿骨仁到香江来开设新的洪字堂,他发现各小堂口都是一盘散沙,就建议整合大家的力量,传授洪门的洪拳、规矩和组织方式,还约定了要和平共处。
为了体现“和”字的重要性,大家决定在所有堂口的名字前都加个“和”字,这样一来就成了既有联合又有力量的和字头三合会。
于是,联胜堂就改成了和联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