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枯燥的工作是人工比对波形。小张每天要核对 2000 组信号数据,用红笔在坐标纸上标出干扰起始点,铅笔记录结束点,蓝色笔标注异常波动。当发现 “海啸 - 5 型” 在压制频段时会预留 0.5MHz 的 “通信诱饵”,他立即在日志中写下:“敌人在钓鱼,我们得剪断鱼线。”
三、示波器前的相位博弈
8 月,团队遭遇 “同频干扰” 难题:敌方在我方常用频段插入强噪声,导致通信信号被完全淹没。小张带着测向仪在海岸线来回奔走,发现干扰源来自金门岛中部的山地,那里的地形反射让信号形成多径干扰。“就像在山谷里打游击战,” 他在地形图上画出等高线与信号衰减的关系,“得从相位差里找破绽。”
他借鉴 1969 年珍宝岛战役的相位编码技术,提出 “相位跳变识别法”:当干扰信号的相位变化率超过 200 度 / 秒时,判定为敌方压制信号。这个算法在 “108 乙型” 计算机上运行了 48 小时,最终筛选出 17 组有效干扰特征码,为频段调整提供了精确的 “干扰地图”。
四、保密室里的频谱会诊
9 月,监测中心召开首次 “干扰模式研讨会”。小张展示了三个月积累的 237 张频谱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出 “海啸” 系列干扰的六大特征:“它们在旱季多用 20-40MHz 频段,雨季转向 80-120MHz,这和电离层反射率有关。” 他的发言被老陈打断:“但上个月的‘台风 - 2 型’在旱季出现了反常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