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先确定这两部分的展示方式。”策展人点头,“剩下的是第三部分‘记忆碎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部分我们会采用拼贴和剪辑的方式。”云倾月接过话题,“每一张照片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们打算用旋转架设计,让观众可以自行翻动不同片段的照片。”时砚补充道,“这样既增加了互动性,也能引导观众去思考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听起来很有创意。”策展人露出赞许的笑容,“不过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
“我们已经联系了一家专门做动态装置的团队。”时砚拿出一份资料,“他们愿意配合我们进行测试。”
“很好。”策展人合上笔记,“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个方向推进。”
会议结束已是午后,走出画廊时阳光正烈,照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一片耀眼的白。
“你觉得他们会真正尊重我们的想法吗?”时砚低声问。
“至少目前是。”云倾月淡淡道,“但如果有人想利用我们的作品做文章……”
她没说完,但时砚明白她的意思。
“我们会守住底线。”他说。
回到工作室后,两人立刻投入紧张的筛选工作。每一张照片都要经过反复确认,确保符合展览主题的同时,也保护受助者的隐私。
“这张小女孩攥着图画书的照片……”时砚突然停住,“我们要不要删掉?”
“为什么?”云倾月皱眉。
“那封匿名邮件可能就是冲这张照片来的。”他说,“如果我们展出它,对方可能会继续施压。”
“那就更不能退缩。”她的语气坚定,“我们不是为了谁的意志在拍照片,而是为了记录真实的苦难与希望。”
“你说得对。”时砚点头,“我会安排人做模糊处理,并取得家属授权。”
接下来几天,整个团队进入高强度工作状态。摄影师、灯光师、布展师轮番上阵,不断测试新的展示方案。
某日傍晚,云倾月站在空旷的展厅角落,看着那块巨大的空白墙面陷入沉思。
“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了?”时砚走过来。
“这块墙。”她轻声道,“如果我们把那些未公开的照片做成影像循环播放,会不会更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