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然不识几个大字,理论知识也比较欠缺。但他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对土地有着最深沉的热爱和最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于这些人,林晓晓采取的,是“手把手、面对面”的实践教学法。
她会亲自带领他们,下到试验田里,从整地、播种、育苗,到施肥、除草、授粉每一个环节,都亲身示范,耐心讲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最先进、也最实用的农业技术。
这些人,将是她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金刚霸王薯”和各种新农技的核心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第二类,是“理论派”。
他们大多是像苏子谦那样的、虽然家境贫寒但却才华横溢的落魄书生,或者一些对“格物致知”之学充满了浓厚兴趣的嗯,可以称之为“民间科学家”的“奇人异士”。
他们虽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动手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头脑灵活,学识渊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
对于这些人,林晓晓采取的,是“启发式、研讨式”的精英教学法。
她会向他们系统地,阐述一些嗯,更加高深和抽象的现代科学理念,比如“遗传与变异”、“光合作用”、“元素周期”(当然,都是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包装和解释)。
她还会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猜想,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她甚至还专门为他们,开辟了一个嗯,可以称之为“头脑风暴”和“学术沙龙”的“格物堂”!让他们可以在里面,自由地,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奥秘!
这些人,将是她“大周皇家农业科学院”未来的核心研究员和嗯,可以称之为“理论奠基人”的宝贵人才!
第三类,则是嗯,最让林晓晓“头疼”,也最让她“感兴趣”的“关系户派”!
他们大多是像魏大少那样的、由王公贵族或朝廷大员们,硬塞进来的纨绔子弟和“官二代”。
他们来“农科院”的目的,大多不纯。有的,是为了“镀金”;有的,是为了“结交人脉”;有的,是为了“监视”林晓晓;甚至还有一些,纯粹就是被自家老爹逼着来的,每日里只想着如何偷懒耍滑,逃课斗蛐蛐
对于这些人,林晓晓采取的,是一种嗯,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带着几分“腹黑”和“因材施教”的“特殊教学法”!
比如,对于魏大少这种嗯,除了“吃”和“玩”之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顶级吃货”,林晓晓便将他任命为“农科院新品美食首席品鉴官”!每日里的“学习任务”,就是品尝各种由“金福薯”和“异域神种”制作而成的“黑暗料理”,并提出“建设性”的“品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