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渠“龙首”试验段的成功,如同一颗投入咸阳政坛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详细的文牍被快马送至咸阳,摆在了郑国的案头。竹简上清晰地记录着:试验段工程进度,较之常例,倍速有余;流民安置井然有序,几无哗变滋事;经初步核算,因减少了层层盘剥与管理混乱,耗费竟不增反减。最关键的是,那些原本可能成为社会痈疽的流民,如今成了推动工程的有效劳力,隐隐展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路径。
郑国抚须细读,目光中透出赞赏与审慎。他对李斯的“以工代赈”本就寄予厚望,却未料效果如此显着。他当即将这份报告连同自己的批注,一并呈报给了相邦吕不韦。
相邦府中,在那幅古朴的周公负成王图前,吕不韦审阅着这份来自白渠工地的报告。这位权倾朝野的商人相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趣。工程进度、成本控制固然重要,但那句“化流民为劳力,寓救济于工程”更触动了他。这不仅仅是修一条渠,更可能是一种治国安邦的新策!
就在此时,李斯的第二份“礼物”也适时送达了。
他没有满足于试验段的初步成功,而是趁热打铁,连夜赶制出了一份更为详尽的《白渠工赈扩行策论》。这份用工整小篆书写的策论,不再局限于“龙首”一隅,而是大胆建议:
将“以工代赈”之法,由点及面,逐步推广至白渠工程的“金口”、“瓠口”等关键工段。策论中,李斯不仅详细阐述了推广的具体步骤、管理架构的调整、监督机制的设立,更附上了极为精密的成本核算与效益预估。
他用详实的数据论证:全面推广此法,不仅能大幅缩短白渠工期,更能吸纳安置数十万流民,将其转化为建设国家的有生力量,长远来看,其政治效益与社会效益,远超工程本身!他甚至大胆提出,此策若行之有效,或可为大秦统一六国后治理新拓之地提供借鉴!
“好一个李斯!好一个‘寓救济于工程,化流民为劳力’!”吕不韦放下竹简,目光灼灼,“此非仅是工程之才,更有经纬之略!”
然而,李斯这石破天惊的策论,也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本就不平静的咸阳朝堂。
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引爆了激烈的争议!
以夏无疾为首的宗室勋贵率先发难。他们本就对吕不韦重用客卿、推行新政心怀不满,更对李斯这个“来历不明”却骤然得势的楚人充满敌意。
“竖子狂悖!”夏无疾在朝议上唾沫横飞,“区区一介白身,侥幸于工地小有微功,便敢妄议国策!此乃僭越之罪!”
“相邦明鉴!”另一位与夏无疾交好的御史出班奏道,“李斯此策,名为‘工赈’,实则蛊惑上官,邀买民心!将国家工程之权,私相授受于流民贱役,置朝廷法度于何地?长此以往,民不知君,只知李斯,其心可诛!”
更有老派官员担忧:“如此大规模招募流民,耗费钱粮无数,管理稍有不慎,便可能激起民变!况且,官府工程自有定制,岂能因一人之言而轻改?此举无异于与民争利,恐动摇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