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细微的生命之声交织成一首宏大而和谐的背景乐章,深沉地回荡在丁安的神识感知里。
这便是“春山”的背景,一个生机盎然到了极致,每一寸空间,每一缕气息都饱含着生命律动的圣地。
丁安收敛心神,将所有的感知从外界的浩瀚中缓缓收回,沉入己身。
观想,始于内。
他的意念沉入丹田。
元婴小人此刻也盘膝而坐,宝相庄严,周身散发着淡金色的光芒,与长生树的气息隐隐呼应。
丁安开始引导自身精纯的真元,沿着特定的经脉路径缓缓运转,并非追求力量的爆发,而是模拟一种“孕育”与“包容”的意境。
“我身即山……”
意念高度集中,开始在识海中构筑那座“春山”的意象。这并非简单地想象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峰,而是要将其与自身完全融合。
首先,是“山基”。他将自身的骨骼观想为支撑天地的巍峨山脊,坚硬、稳固、承载万物。每一块椎骨都化作耸立的山峰,四肢长骨是延伸的山梁,散发着一种磐石般的厚重感。
接着,是“山体”。血肉脏腑被观想为覆盖山峦的沃土与森林。心脏化作山巅温润的暖玉湖泊,每一次跳动都泵出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泉;肺腑化作山间吞吐云霞的洞府,每一次呼吸都卷动生机的气流;肝脏如蕴藏生机的森林,脾脏如承载万物的厚土,肾脏如深藏地脉的灵泉源头……五脏六腑不再仅是器官,而成为了这座“春山”运转生命循环的核心。
最后,是“山魂”。丁安将自己的神魂意志,观想为笼罩整座春山的和煦春光与滋养万物的雨露。这光温暖而不炽烈,蕴含着无尽的慈悲与生长的渴望;这雨露清灵甘甜,能唤醒沉睡,洗涤尘埃。“山魂”之光普照山峦,雨露无声浸润,赋予这座由自身构成的“春山”以真正的盎然生机。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需要极致的专注与耐心。
神识必须时刻维持着这种“内景外显”的状态,将抽象的“春山”与自身具体的生命结构完美对应。
起初,意象模糊,骨骼的坚硬与山脊的巍峨难以完全契合,脏腑的律动与森林的呼吸节奏不同步。
丁安摒弃所有杂念,一遍遍地在识海中勾勒着。
时间在洞天中仿佛失去了意义。
丁安如同老僧入定,纹丝不动。唯有他周身的气息,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属于元婴修士的锐利锋芒渐渐内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厚博大的生机感。他的呼吸变得悠长而深沉,每一次吸气,仿佛整个洞天的生命气息都向他汇聚;每一次呼气,又带着一丝自身温养过的生机散逸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