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匾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所题。
清乾隆五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鼓楼陈设有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鼓。有陶鼓、鼍鼓、石鼓、盾鼓、虎座鸟架鼓、跨鼓、战鼓、都昙鼓、答腊鼓、象脚鼓、铜鼓等几十种。
鼓楼的“耳朵”就是瑞兽——螭吻,螭吻形象比较张扬,其龙身盘绕,还有龙爪装饰。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性,被当作镇邪之物以避火灾。
华夏的古代建筑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与深远,而楼阁建筑又是在世界上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类型之一。鼓楼是国内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位于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华夏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整体迁移于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