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城相府去了景德桥。
景德桥,又名沁阳桥、西关大桥,是晋城市城区通往阳城、沁水的交通要道,是继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桥梁之一。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明昌二年落成,前后施工3年。主拱净跨21米,拱高9米,拱厚1米,桥身连同东西桥堍共长33米,桥面宽5.9米,两肩小拱净跨3.08米,全桥用1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大券两肩各有一小券,既可在洪水季节分流水量,又能减轻桥身券脚的荷重,还增添了桥自身的美感。
清乾隆四十八年,桥西兴建景德庙,从此改名为景德桥,是全国继赵州桥之后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桥之一,也是晋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桥。
景德桥俗称西大桥,我国着名古桥之一,因通沁水、阳城一带,一度称沁阳桥。横跨在晋城城区西关门外的沁水河上,与景西路相邻,连贯两岸公路,现今仍发挥着交通的辅助作用。建筑牢固,洪水暴发,漫溢桥面,依然屹立如故。近800年来,山洪冲刷,车马践踏,地震摇撼,至今仍无重大损毁,依然屹立如故。
据《泽州府志·津梁》记载,景德桥系金大定己酉知州黄仲宣创建,明昌辛亥告成,桥下无水时可行人。
元大德七年晋城发生大地震,“人死一半,官民庐舍多坏”;明成化八年,“大水塞川,洪水溢过桥面”;明正德八年,“平地起水丈余”;清乾隆二年,晋城发生的地震将城内“文庙和城垛震坏”。经历了这些灾难后,大桥至今完好,确“非庸工所能作”。为保护景德桥。
清乾隆四年三月至乾隆五年四月,于桥西关上下游增修四面石塘(护岸),“石塘共长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广半高之数”,共用大条石一千三百余丈,用工六千五百余个。清乾隆四十八年于桥上游西岸埋设一根铁柱,用两道铁箍固定在侧墙上,以观察水情,相传铁柱是驻晋商人为观察故乡水情而埋置的水位标。河水淹没头道铁箍就有水灾险情,便立即派人驱马下山告急,作好预防水患的准备;如果洪水淹没二道铁箍,则表示已遭水淹。
景德桥前后施工3年,主拱净跨21米,拱高9米,拱厚1米,桥身连同东西桥堍共长33米,桥面宽5.9米,两肩小拱净跨3.08米,全桥用1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大 券两肩各有一小券,既可在洪水季节分流水量,又能减轻桥身券脚的荷重,还增添了桥自身的美感。东西两岸设有金刚墙,保护桥基。桥北两侧金刚墙埋设有铁柱两根,以预报水情。桥用2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桥面长30米,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宽6米,两端各负一小券,以分剪洪水冲击面,减轻大桥的荷重力。两端各负一小券,既分剪洪水冲击面,减轻大桥的荷重力,又起到了美化装饰的作用。桥面两侧石雕兽面、海马、行龙、海水等花纹图案,券门上雕螭首,均精巧壮观。俗称西大桥。我国着名古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