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宿缘之命运> 第352章 出游 道之始 中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2章 出游 道之始 中篇)(2 / 2)

据史书记载:“老君山,古号景室,中峰插天,诸峦翠立,去岭巅四十里(离老北街四十里),延 70余里”。因道家始祖老子归隐修炼于此,后更名老君山沿袭至今。

清《卢氏县志》载:“国还归于周昭王时过函谷,犹龙之叹,现身说法,妙用无穷,当其过函谷,令尹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乃着上下篇五千余言。令尹者即尹喜,字文公,道家所称,灵宝天尊是也。公尝仰观乾象,见东方紫气浮关,知有神圣过物色而迎之,果遇老子。今灵邑太初观(即古尹喜),候见老子终处,南宗圣宫,即尹喜之故宅也”。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了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了,《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据以下文字记载,老子归隐于洛阳景室山,即老君山。

《河南通志》卷七载:“老君山在卢氏县东南二百五十里,相传老子修道于此,上有丹灶、丹井。”

《肇城志》卷二十九记载:“老君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南跨鲁山,东接嵩县,周围不知几许。突峰悬崖,隐见云表。昔老子修炼于此上,有老君洞,丹灶、丹井遗迹俱存,人莫能至。传闻陟其顶,则襄汉诸山可以指教。”

《太平寰宇记》:“荆楚之地,卢氏东南近处有老君山,纪念老子李耳。中原老聘是楚人。”

《老子翼》卷七记载:“义曰:于是者,发句之瑞也;演者,广畅之理也。二篇者指道德二经也。王子年《拾遗记》曰:老君居景室之山,与世人(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着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书经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出金壶器,中有墨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老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系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二人乃欲呕心沥血以代墨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