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的经济发展,在“星辰开拓者”计划的推动下,呈现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增长势头。
旧时代的GDP概念,已经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星际经济总值”,以“功勋权重”为单位,衡量一个国家在太阳系经济中的贡献和影响力。
根据“普罗米修斯”的统计,大夏的SEV在“启航节”后的半年内,增长了1200倍,稳居太阳系第一。其他国家的总和,也仅相当于大夏的五分之一。
这种经济霸权,不是靠武力或掠夺,而是靠大夏人在星际开拓中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团结精神。
大夏的星际采矿产业,成为了太阳系经济的支柱。无数“歌利亚”级和“开拓者”级飞船,从“天穹市”出发,驶向主小行星带。
它们带回的,不仅是贵金属和稀有同位素,还有一种全新的、属于星际时代的工业体系。
在火星赤道附近,大夏建起了太阳系最大的“星际冶炼中心”。
这座完全由机器人和AI管理的巨型工厂,占地面积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它能将小行星运来的原始矿石,分解、提炼、加工成各种高纯度材料,供给“天穹市”的飞船制造厂和空间站建设。
“老铁,这就是咱们大夏的星际流水线!”一个冶炼中心的工人,在直播中骄傲地展示着工厂的全景,“你看这台‘盘古-II型’分解炉,一小时能处理十万吨矿石,提炼出的钛合金,直接就能造飞船壳!这效率,地球上哪家工厂敢比?”
除了采矿,太空农业也成为了大夏的强项。像张秀兰这样的“星际农民”,在大夏遍地开花。他们利用“普罗米修斯”提供的公开数据,研究不同星球土壤的特性,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合太空环境的作物。
在“天穹市”的生态穹顶内,大夏的“九州牧场”公司,建起了太阳系第一个“太空稻田”。
这些水稻,经过基因编辑,能在低重力、高辐射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高产。每一粒米,都带着一种淡淡的荧光,吃起来口感清甜,被称为“星米”。
“星米一号,吃一口,活到九十九!”“九州牧场”的广告语,传遍了太阳系。无数太空居民,点名要吃大夏的“星米”,因为它不仅美味,还象征着一种对地球故乡的怀念。
大夏的文化产业,也在星际时代迎来了爆发。基于“神谕”网络的虚拟现实平台,大夏的影视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以星际开拓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