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雨前的寂静
梅雨季的第七日,铅灰色云层像被揉皱的锡箔纸,沉甸甸地压在沪西郊区的荒地上。杜志远站在新仓库顶楼,皮鞋跟碾过一块长了绿霉的瓦片,发出细碎的脆响。他举着望远镜的手稳如磐石,指腹却在镜筒凹痕处反复摩挲——那道月牙形的疤痕,是1943年车站突围时,日军九二式掷弹筒的弹片削过钢梁留下的纪念品。此刻镜中映出三公里外的芦苇荡,青灰色的苇叶在风中起伏,像潜伏着无数暗礁的海面。
"队长,陈其业的先头部队有三百人,携带迫击炮和掷弹筒。"通讯员小孟抱着发报机冲上楼梯,防水布边缘滴落的水珠在水泥地上砸出星芒状的痕迹。这孩子才十六岁,喉结上还沾着没刮干净的绒毛,却能在枪林弹雨里抱着电台跑过三条街。杜志远放下望远镜,目光扫过仓库外蛛网般的水渠——这片废弃的缫丝厂曾是苏南最大的生丝集散地,如今厂房破败,唯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渠和三座窄桥,构成天然的防御工事。
"通知爆破组,在1号桥第三根横梁埋C4炸药。"杜志远摘下军帽,露出左侧太阳穴旁的刀疤,那是在法租界诊所被叛徒刺伤的旧伤,"老周的诡雷队负责芦苇荡,每隔五米埋一枚混合型诡雷,压发引信上覆三层枯枝。"他顿了顿,从腰间拔出勃朗宁手枪,检查弹巢里的七颗子弹,"告诉机枪手,把捷克式架在二楼窗口,射界覆盖东侧水渠,退路走地下排水道——别让陈其业摸到火力点。"
小孟跑下楼梯时,杜志远听见楼下传来木箱撞击的闷响。三队队员正在转移最后一批盘尼西林,这些用金条从黑市换来的救命药,此刻正被推进二楼夹层墙。空气中混着受潮的木屑味、磺胺药水的苦腥,以及不知谁藏在口袋里的半块巧克力的甜腻——那是上个月在码头缴获的日军物资,此刻成了战士们的精神支柱。
他摸出怀表,表盖内侧的照片已经有些褪色。林晚秋穿着月白色旗袍,站在霞飞路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半支没吃完的冰糖葫芦。那是1937年夏天,他们在国泰电影院看完《十字街头》后的合影。如今她的音讯早已断绝,这张照片却跟着他穿越了无数枪林弹雨,表盖内侧刻着的"晚秋亲启"四个字,被磨得发亮。
二、暮色中的伏击
暮色像浸透墨汁的棉絮,渐渐填满天地间的空隙。杜志远趴在顶楼狙击位,枪管架在锈迹斑斑的铁栏杆上,瞄准镜里的十字准星锁住1号桥方向。陈其业的部队果然沿着主路推进,探照灯的光柱劈开雨幕,在水面投下晃动的银链。走在最前面的尖兵班共有十人,钢盔上的膏药旗在暮色中泛着恶心的红光。
"轰——"
第一声爆炸掀起丈高的水柱,1号桥的承重梁应声断裂,三名日军连同半块桥板坠入水渠。惊飞的夜鹭扑棱着翅膀掠过芦苇荡,惊起一片此起彼伏的咒骂声。杜志远在瞄准镜里看见,尖兵班后方的少尉正举着军刀咆哮,刀身在探照灯下划出冷冽的弧光。他扣动扳机的手指忽然顿住——目标不是这个少尉,而是少尉身后那个背着弹药箱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