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堂庭山:白猿栖处,水玉流光
《南山经·首经》续载:“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堂庭山在招摇山东三百里,山上满是棪树(果实像苹果,熟了是红色),白猿在林间跳跃。最珍贵的是“水玉”——即水晶,阳光下流光溢彩,先民视其为“水之精”,认为佩之能避水邪。白猿在此栖息,也为山添了灵秀:后世《淮南子》载“白猿能接矢”,说它身手敏捷,想来堂庭山的白猿,定是林间最灵动的生灵。
3. 青丘山:九尾狐现,祥瑞自来
《南山经·首经》云:“又东三百五十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青丘山是南山经最着名的山之一,山南多玉,山北多青雘(可作染料的矿物)。山中的九尾狐,是上古最经典的祥瑞之兽:它长得像狐狸,却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吃了它的肉能让人不受蛊毒侵害。九条尾巴在先民眼中是“寿长”“多子”的象征,故九尾狐初为“子孙兴旺”的吉兆,后世才渐附“狐媚”之说。山中还有灌灌鸟,像斑鸠,叫声像人呵斥,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能让人不被迷惑——想来是先民对“清醒”的向往,借鸟形寄托心意。
4. 丹穴山:凤凰来仪,天下安宁
《南山经·南次三经》载:“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丹穴山在东方五百里,山上多金玉,丹水从这里向南流入渤海。山中的凤凰,是《山海经》最尊贵的神鸟:它长得像鸡,羽毛五彩斑斓,身上的花纹各有寓意——头上的花纹是“德”,翅膀上的是“义”,背上的是“礼”,胸前的是“仁”,腹部的是“信”。它不用刻意觅食,饿了吃自然之气,困了栖于高枝,还会自己唱歌跳舞;只要它出现,天下就会安宁。这哪里是鸟?分明是先民对“理想社会”的投射——将儒家五常赋予神鸟,让“安宁”有了具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