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时,墨家工坊已是灯火通明。二十余名墨家弟子围在长案前,对着图纸交头接耳。
墨离手持木尺来回踱步,苍老的声音在工坊中回荡:“都看好了!这耧车的漏斗要呈倒梯形,种子滑落时才不会堵塞;筒车的水轮直径必须精确到分寸,转得太快舀不上水,太慢又效率不足……”
“师傅,这耙齿的间距可有讲究?”一名年轻弟子举着图纸发问。
墨离眯起眼睛凑近:“自然!太密则阻力过大,牲口拉不动;太疏又碎不了土块。依我看,先按三寸间距打造,试过再说!”他转身从墙角抽出一截檀木,“来,取墨斗!咱们先做个木模!”
工坊内顿时响起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赵姬站在角落,看着墨离亲自操斧削木,不禁想起初遇这位墨家匠师时的情景——那时她提议改良箭矢尾翼,墨离也是这般较真,连试七种羽毛才敲定最佳方案。
“夫人,这犁壁的弧度……”墨离突然转身,手中拿着块粗糙的陶模,“按图纸所示,需将生铁反复锻打七次方能成型,可如此一来,铁料损耗怕是要过半。”
赵姬沉吟片刻:“损耗无妨,关键要保证弧度精准。我记得工坊后山有处天然磁石矿脉?可否用磁石辅助塑形?”
此言一出,满场寂静。墨离的胡须微微颤抖,盯着赵姬的目光宛如望着天人:“妙!妙啊!利用磁石同性相斥之理,在模具中嵌入磁石,铁水倒入时便能自行贴合弧度!夫人这等巧思,当真令老夫汗颜!”
当夜子时,第一具耧车木模初具雏形。墨离蹲在地上,将一把黍米倒入漏斗,反复调试机关:“拉动绳索时,齿轮咬合带动木槌敲击漏斗,种子就能均匀落下……只是这齿轮的咬合精度还差些火候。”他抬头望向赵姬,眼中带着兴奋的血丝,“夫人,容我再试三日!定能让这铁疙瘩变成会下种的‘铁牛’!”
赵姬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不着急。这是我整理的《农器改良手记》,里面记录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老师傅可作参考。”
墨离双手接过竹简,声音有些发闷:“夫人如此看重,老夫便是熬白了头发,也要将这些神物造出来!”他突然提高声调,冲弟子们喊道:“听见了吗?咱们此刻造的,是能让秦国土地翻个天的宝贝!今夜都不许睡,轮班开炉!”
工坊内的灯火彻夜未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此起彼伏的鼓风声交织。当晨光刺破夜幕时,墨家弟子们已是双眼通红,却仍围在半成品的耧车旁反复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