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出生于1918年,李家城生于1928年,两人年岁上相差十岁。此时的包玉刚靠着他那异乎常人的商人嗅觉,感受到了航运业不妙的前途,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时候开始逐步缩小船队规模,开始了弃船上岸的旅程。
1978年,李家城把自己在二级市场收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6元/股价钱,转让给包玉刚;作为利益双方交换条件,包玉刚则协助李家城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普通股股票。这次利益双方的合作直接的结果是,1980年九龙仓从一家英资巨擘手中变为包玉刚的家族企业,同时又间接的促成李家城成功吞并另一家英资巨擘“和记黄埔”。
这就是本世纪香港商业史上着名的“九龙仓之战”。
5.69亿港币转让和记黄埔的控股权,怎么想都有点问题,是汇丰银行自觉在港势微扶持华资势力崛起还是另有其它就不得而知。
1985年包玉刚会同新加坡首富邱德拔家族(马来西亚银行董事会主席、渣打银行最大股东)吞并古老的英资航运贸易集团会德丰。
九龙仓集团由全球顶级富豪凯瑟克家族于1886年创办,是最早在港注册的公司之一,原名香港及九龙码头仓库有限公司。九龙仓隶属于香港四大洋行(怡和洋行、和记洋行、太古洋行和会德丰洋行)之首的怡和;
九龙仓名下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的大部分仓库、码头,还拥有酒店、大厦、有轨电车等优质产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九龙仓在港岛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金鸡;
会德丰除了航运业务外,所拥有的码头仓储同样是优质资产。
李家城笑呵呵对包玉刚道:
“包兄以为这一次股灾后港岛格局会有什么变化?”
包玉刚笑笑:
“你啊,你就说最近在港岛的那几家公司不就得了。那个叫吕春风的好像以前是你的手下吧。怎么,是不是觉得人才没有把握住,你有点吃味。人家高调直接宣布接管6家上市公司,今后大家要平起平坐,你是不是有点有点不舒服,多好的人才啊,是你把人才放跑的吧。”
人才多了去了,有人给你平台机会展示你才是人才,没有展示的平台,你就是劈柴,除非你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李家城反而觉得具有独特眼光视角的人,也唯有独特眼光的人才应该是这个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吕春风在自己公司做个小部门主管二年无任何建树,何谈人才一说。
“不,包兄,我说的是张玉格?”
包玉刚有点纳闷,一个小年轻而已,纯粹的瞎搞吗,哪有重仓蓝筹股买跌的,你就是买跌可以多配置一点其它流动性好的股票。那岂不是赚的更多,既然是赌......哪个成功者没有赌的成分在内,运气这玩意谁也说不上。
公布出来的仅仅是很小部分的交易记录.......
“有什么问题?”
“我股灾前累死累活才募集到103亿港币的资金。他一次性50亿港币出手?”
当然李家城算是成功的逃过一劫,股灾前募集了103亿港币花费近30亿用于收购大东电报局4.29%的股份。同样的他借着手中充足的现金资本在本次股灾救市当中将和记黄埔的持股比例由最初的24%上升到了35%的持股比例,赚的也是相当丰厚。
“你不是也有消息渠道吗,何况人家把自己的一部分交易记录也公布了,那是高盛、花旗经过人家同意出具的,能有什么问题?”
李家城呵呵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