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梅长苏将梁帝正在大力推行田改制,而庆国公利用爵位之便在当地掠田霸地,动摇国之根本。
所以,遏制侵地之风横行,乃是梁帝当务之急要做的事情。之所以让不涉朝政的悬镜司介入,就是想杀一儆百。
“先生果然是一语中的。”
“为了保住一个庆国公而失去了皇上的圣心,孰轻孰重,殿下可曾想过?”
如果在得圣心和得兵权上做权衡?誉王可能还会有所犹豫,但如果把兵权换成一个二品君后庆国公,那誉王一定没有丝毫犹豫,抽丝剥茧的分析后,誉王毅然的将庆国公断舍离,并沉迷在麒麟才子的智谋中无法自拔。
然而,梅长苏也不能让他好不容易跑过来却什么都捞不着,即刻向他推荐了一个靠谱的接替人选。
“以苏某所见,殿下此时已舍弃庆国公,支持靖王。”
“支持靖王?”
“此案只是由头节审,之后各地必定会成报上来更多此类的案件,届时一定会牵扯到更多的豪门,区区一个靖王又怎能应付得了呢?如果殿下能够施以援手,助他快速平复各大豪门反对的声浪,稳住皇上安定耕农的国政,那么到时候靖王又怎会对殿下不心存感激呢?”
………
【半真半假才是最厉害的】
【誉王是很惜才的,所以舍不得庆国公】
………
这一番话不但可以帮靖王扫清主审庆国公案的车主,更为他以后踏足朝堂铺平道路,最重要的是可以为大梁推行的田改制做出贡献。
梅长苏之前情丝绕事件,就是为誉王拉拢靖王做准备。看到誉王还是有些犹豫,梅长苏则再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
“殿下失去一个庆国公又算得了什么?从军方而言,两个庆国公加起来能比得过半个靖王吗?”
即便是这样说,可誉王依旧认为是梅长苏不了解这位七皇子的臭脾气,就算自己极力拉拢是好,将来真要派上用场的时候,靖王也不会听从自己的调派,梅长苏见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殿下要调派军队有何用,难道是要逼宫造反吗?”
“先生何出此言,既然一不逼宫,二不造反,那有何来调派二字呢?”
在这金陵城中,梁帝亲掌5万禁军,更有蒙挚为他坐镇,有这股力量在,只要不是举兵攻城,仅凭借谢玉那几千巡防营,根本没有半点机会,所谓的军方支持,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立场罢了,并不需要他们真的听自己的话。
而深得梁帝圣心,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帮靖王平定世家门阀的侵地之风,不仅可以得到靖王的立场,更能顺了梁帝的意。这本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