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婶立刻顶上:“你娘做菜还看火候呢,种地倒能瞎来?这卡是凭证,将来分红看它!”
渐渐地,节奏稳了下来。辰时中到午时初是劳作黄金段,阳光温和,土温适宜,协作效率最高。我调出系统记录,发现三人组的单位产出比单人高出近四成,且失误率最低。
第五日清晨,李商人来了。他站在田埂上,目光扫过左右两片对比田。左边是未纳入新流程的旧区:稻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右边则是新法区,行距整齐,叶片挺立,泛着健康的油光。
“你这整齐得像尺子量过。”他蹲下,抓起一把土,细细捻开,“土也松软。”
“不止是整齐。”我递上记录册,“三日采收数据显示,新模式亩均用工减少1.2人日,肥料节省18%,产量反增7%。综合算下来,利润率提升21.3%。”
他翻着册子,眉头越皱越紧,忽然抬头:“你把种地变成了算账?”
“种地本就是算账。”我平静回应,“种子、人力、时间、土地,哪样不是成本?过去靠天收,现在靠数据收。”
他沉默片刻,忽然问:“若我把这套流程带回镇上园子,可行?”
“当然。只要地在,人愿学,流程就能复制。”
他点点头,临走前又停下:“若把这‘三三卡’印成册子,你觉得镇上几十户园子,有多少愿买?”
我没答。只看着远处,林婶正带着一组人按卡操作,整地、栽种、管护,轮转有序。连那几个原本嫌麻烦的后生,也低头认真核对着任务条目。
当天傍晚,系统弹出新提示:【“三三制”流程运行稳定,团队协作效率达阈值,触发“灵巧增益”状态。所有参与地块作物生长速度+15%,品质波动率下降。】
我长舒一口气。这不是奇迹,是把每一个环节拧紧后的自然结果。过去我们拼力气,现在我们拼精度。
次日一早,我召集所有学员,在晒谷场摆出两组稻穗。左边是旧法所产,颗粒略扁;右边是新流程产出,饱满如珠。我当场蒸煮,米香顷刻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