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我在每根标记桩周围划出半径一尺的白圈,规定交接必须站圈内完成双人确认。第三次尝试,两组数据无缝对接,系统弹出提示:【团队协作任务全部完成。】
紧接着,能量值因超额完成效率目标,追加奖励28点,总额达203。界面震动,金色边框缓缓浮现——“灵巧管理模板”激活!
所有任务卡自动归类,按优先级排序,进度条实时跳动。系统新增预警功能:某地块若超过48小时未巡查,手环将震动提醒;施肥过量或间隔不当,立即推送修正方案。
我刚松一口气,新的提示浮现:【“高效协同”成就达成,奖励“空间扩展协议(初级)”解锁。】
空气仿佛凝了一瞬。
我点开协议说明。文字滚动而出:“允许在现有土地基础上进行垂直分层种植,支持三层结构布局。建议搭配‘生态循环引擎’实现养分闭环。”
“空间扩展?”林婶凑过来,“啥意思?地还能往上长?”
“不是地,是种植层次。”我调出系统模拟界面,“稻子在下,藤蔓在中,花在上,一层一层种。”
“那不打架?”李木皱眉,“上面遮光,下面咋活?”
我没有答,而是设定参数:上层七彩玫瑰,搭设缓升支架,每日光照6小时,系统自动计算最佳倾斜角度;中层安神藤,喜阴,依附支架横向延展,不争主光;下层灵穗稻,耐弱光,利用反射光生长,根系分布错开上层。
模拟运行十秒,结果跳出:单位面积预估产出提升41%,光照利用率提高28%,水分蒸发减少19%。
我把数据念出来。
林婶倒吸一口气:“一层地,当三层用?”
“前提是结构精准。”我指着模拟图,“支架高度、间距、倾斜角,差一寸都不行。”
“那得多少木头?”
“不用木头。”我取出系统刚配送的材料包——轻质合金支架组件,可拆卸拼接,抗风等级三级,寿命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