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声张。”我将支架收进棚屋,“今晚前,所有组件清点入库,每组只领一组,环随人走。”
夜里我试了三次,用不同材质的铁片模拟金属环,都无法触发共振。唯有原环有效。系统虽未识别,但它确实在运行某种隐藏机制。
次日清晨,灌溉问题浮现。手环数据显示,上层玫瑰需水频繁,每日两次;中层安神藤隔日一浇;下层灵穗稻则忌涝,三天一次即可。可现有水渠是平层设计,统一放水,稻田已出现轻微积水。
“拆时段。”我在手环设定分时提醒:辰时初供下层,午时正供中层,酉时三刻供上层。每个时段前五分钟,手环震动提示。
但人力跟不上。管护组一天跑三趟,脚程不够。
“咱们得分工。”林婶提议,“有人专管水,有人专看虫,有人修架子。别什么都一人扛。”
我立刻响应。设立资源协作组:A组负责支架维护与环件管理,B组执行分时灌溉,C组巡查病虫害。每完成一轮任务,手环记一分。积分可兑换优先选地权或种子额度。
三日后,效率提升三成五。最忙的管护组压力减轻,作物状态稳定。系统后台显示,三层结构光利用率已达26%,接近模拟值。
这天午时,外村来了七户农户。他们站在试验区外围,盯着层层叠叠的绿意不说话。有人指着玫瑰托盘:“花在上面,根不烂吗?”
我请他们进棚,演示手环数据同步过程。调出模拟对比图:单层种植亩产约三石,三层结构预估四点二石,且玫瑰与安神藤可额外增收。
“你们有标记桩吗?有手环吗?”一人问。
“没有。”我说,“但现在可以试。”
我让林婶带他们走流程:先整半分地,达标后试用一组支架和手环一天。数据实时上传,系统自动生成养护建议。
“真能自己出法子?”那人瞪眼。
“只要地对,人勤快,系统比老把式还准。”
他回头看向同伴:“咱家那坡地闲着也是闲着……”
我宣布启动“帮扶共建计划”:每成功引入一户达标农户,推荐人奖励5点能量值。当日签约七户,跨村协作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