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绪回到洛阳之后,联合范阳史家以及其他势力,组成最强进攻部队,向潼关发动了疯狂的反扑。潼关战事吃紧,再次面临危机。
前面只不过是安庆绪一次尝试罢了,并没有如唐军想象中那样伤筋伤筋动骨。这次卷土重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潼关之战。
易林知道,安庆绪这是准备背水一战,而也正是他想要的大决战。易林原本计划就是要尽量在潼关把安庆绪的军事实力瓦解。若是安庆绪退回范阳,据守不出,反而糟糕。
易林之所以要各种摧残、打击以及惹怒安庆绪,就是想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进行潼关大决战。
果然,安庆绪发起的总进攻,疯狂且残忍。光是人海战术,就让易林十分头痛。如此一来,唐军反而有点像是被困在潼关,遭遇到反围困。
可想而知,安庆绪发起的总攻,来势汹汹。唐军顽强迎战,战事再次陷入了僵局。潼关与洛阳之间的地区,处处都布满了危机。
……
潼关东侧的官道被盛夏的烈日烤得滚烫,车轮碾过路面的碎石,扬起的尘土像条黄色的尾巴,紧紧跟随着行进的队伍。三千名唐军士兵推着两百辆粮草车缓缓前行,旗帜上的 "镇海军" 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红色的流苏随着车辕的晃动轻轻摇摆。
易林站在主城楼的垛口后,手中的望远镜镜片反射着刺眼的光。他看着第一辆粮草车转过山坳,车轮卷起的尘土渐渐遮住了旗帜的颜色,嘴角才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些士兵都是从各营抽调的老兵,动作间带着刻意为之的疲惫,有的推着车辕的手松松垮垮,有的甚至边走边打哈欠,活脱脱一副士气低落的模样。
"大人,您看那边。" 李晟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手里把玩着一枚刚缴获的大食金币,金币上的哈里发头像在阳光下闪着冷光,"那几棵老槐树下,肯定藏着安庆绪的斥候。"
易林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果然看见官道旁的老槐树上,几片叶子不自然地晃动了一下。他放下望远镜,指尖在城砖上轻轻敲击:"让后队的士兵再放慢些速度,把步伐打乱。" 他顿了顿,补充道,"故意掉落些军械,就扔那几捆没用的长矛,再让文书丢几封 ' 密信 '。"
李晟眼睛一亮:"还是大人想得周全!" 他转身就要下楼传令,却被易林拉住。
"密信的内容要改改。" 易林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是他昨夜拟好的草稿,"别提具体撤退时间,只说 ' 粮草将尽,东撤势在必行 ',再故意写错两个押运官的名字,显得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