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南夏商船航迹已远至东非乃至更西之地,海军护航压力日增。旧有以近海防御和有限远洋护航为主的海军体系,渐感力不从心。且西方(注:此处指故事背景中设定的、类似历史上大航海时代初期的西方势力)一些新兴海上力量开始出现在印度洋海域,其船坚炮利,行事风格强硬,虽未与南夏直接冲突,却已带来潜在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456回忆录16(第2/2页)
兵部尚书上书直言:“陛下,今我商船遍及四海,然海军战船续航、火力,于远洋仍显不足。西洋诸国舰船,多有巨炮,航速亦快。若于万里之外发生争端,我水师恐难及时应对,有损国威商利。”
景熙帝深知制海权之于全球化命脉的重要性,毅然决定推动海军战略转型:
一、组建“远洋水师”。拨付专款,于泉州、广州设立大型海军船厂,借鉴西洋船只优点,并结合南夏自身造船技术,设计建造拥有多层甲板、配备重型火炮、适于长期远洋航行的新型战列舰与快速巡洋舰。
二、建立海外补给与情报网络。在已通商的东南亚、南亚、东非重要港口,以租借或合作形式,建立南夏海军专用的补给站、修船所。同时,广泛招募熟悉海外情势的通译、向导,建立军事情报网,及时掌握各大洋域的动态。
三、明确“合作与威慑”并举的原则。继续与友好国家维护海上同盟,共同打击海盗。对于新兴的、态度不明的西方海上力量,则通过外交渠道接触,展示南夏海军的存在与实力,传递“和平通商可欢迎,挑衅滋事必反击”的明确信号。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南夏海军从“沿岸防卫”正式走向“深蓝远洋”,为全球贸易线路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武力保障。
——
四、太子启蒙与盛世传承
景熙帝忙于国务之际,亦未忘继承人之培养。皇子慕容彦时年六岁,聪颖好学。景熙帝亲自为其遴选师友,不仅包括当世大儒讲授经史,更特意安排了科学院博士讲解格物之学,甚至让精通海贸的官员、曾随船远航的商人,以故事形式,向皇子讲述海外风土人情与世界大势。
一日,慕容彦问:“父皇,为何我们要造那么大、装那么多炮的战船?太师说,王者应以德服人。”
景熙帝携子至殿外,遥指东南方,温言道:“彦儿,德政是根基,如同大树之根,深扎于土。但若没有强壮的枝干(指军力)和繁茂的叶片(指商贸、文化),如何能为树下之人(指百姓)遮风挡雨?远方若有豺狼窥视,仅凭仁德之言,可能使其退却?强大的水师,是为了保护我南夏商旅的平安,确保我南夏与万国交往时,其‘德’能被倾听,其‘利’能被尊重。德与力,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慕容彦似懂非懂,却将此言牢记心中。景熙帝此举,意在培养一位不仅熟谙传统治国之道,更能理解全球化时代复杂性的接班人。
——
五、景熙四年的太庙展望
景熙四年春,景熙帝循例于太庙祭祀。相较于永曜七年那场宣告功绩的“告功之誓”,此次祭祀,景熙帝的祷文更侧重于反思、前瞻与凝聚共识。
他在列祖列宗神位前,坦然陈述了当前面临的产业失衡、文化碰撞、海权挑战等新问题,并阐述了已推行及将要推行的应对之策。他言道:“……孙臣慕容瑾,不敢忘创业之维艰,守成之不易。今承平之世,尤需惕厉。内则固本培元,引导资本归于实业,鼓励科技开创未来;外则敦睦邦交,以我之文化融汇万邦,以我之武备保障通衢。愿列祖列宗庇佑,使南夏不仅享全球化之红利,更能驾驭全球化之风浪,根基永固,枝叶长青……”
祭祀毕,景熙帝宣布大赦天下,并再次减免部分赋税,尤其向受产业调整影响的地区及坚持技术革新的工坊倾斜资源。
通过这次太庙祭祀,景熙帝成功地向朝野内外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景熙时代,是一个在继承中勇于变革、在繁荣中不忘忧患、致力于让南夏盛世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的时代。
太上皇帝慕容曜于后宫闻之,欣慰地对左右言:“瑾儿已深得为君之要。守成非守旧,开拓需根基。南夏之舟,航向更深阔的海洋,他掌舵,朕无忧矣。”
景熙年间,南夏这艘巨轮,在慕容瑾的驾驭下,开始调整风帆,加固船体,以更加稳健、自信的姿态,驶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知深海。
❷ 𝟼 ❷ x 🅢 . Co 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