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还好我重生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民主化讨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二十二章 民主化讨论(1 / 2)

接下来的第一个议题,十分顺利。

陈学兵开场,发改委技术产业司讲话,皆围绕互联网议题展开,随后便是座谈。

座谈嘉宾,产业司副司长,深圳陈副市长,陈学兵,马云,丁磊,雷军六人。

主持提问,记者提问,六人讨论。

缺席的互联网巨头们并未影响这个议题。

其实就这个议题,留马总一个人都足够了。

创新、激情、拥抱变化、团队合作。

网络零售、平台生态系统,B2BC2C履带式战略,业务分阶段接力增长,前浪带后浪,阿里也有五年战略,确保每五年出现一个新增长引擎。

马总侃侃而谈。

完全是上市前的商业演讲。

而后讲起了在美国建立阿里巴巴,被福布斯和主流电台关注,入选《时代周刊》的事情。

要不是金融议题在下午,他甚至想讲讲支付宝和网络金融。

今天若没有陈总的开场演讲,马总也许就是这个会议上最靓的仔。

也正因为有了陈学兵的铺垫,座谈前半小时大家都未发言,保持倾听状态,记者席也出奇地安静,都是为了采新闻来的,李家安排的唯一媒体也已离场,在大陆这样的高压支持下也没人提问找事。

直到陈学兵开始介绍大陆数据通道,下面才开始有了反应。

律政司领导对旁边耳语了一阵,有人举手。

“数据出境监管与香港《个人资料隐私条例》存在法律冲突,贵方准备如何解决?”

“所以要建立一个数据保税区。”

这个问题深圳陈副市长主动回答,他为了这件事已经在香港和金管局接洽了几天,对数据过境的事情已经有了充分了解,只是涉及国税在香港金管节点扣税的事情,他也是今早才得知。

但并不妨碍他原先准备好的内容。

“我们深圳准备在前海建立一个试验区,服务香港的互联网数据和金融数据……”

“是这样的。”陈学兵忽然打断:“事实上,上级已经在筹备《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要从跨境数据通道,金融业对外开放,电商保税仓几个方面考量,并且做一些科技政策和法律政策方面的突破,推进深圳与香港的融合,这

是个很大的政策试验田,也会是大陆连接香港的桥头堡,各方面的法律问题会有专门的部门与香港接洽。”

他说罢,给了陈市长一个歉意的眼神。

情况已经完全变了,但深圳这边还没来得及通知。

大领导昨天会后找他聊了近一个小时,聊的就是金融数据与前海。

前海和数字人民币的问题,国家自能规划,但是大领导对他提出的数据建设投资的事情不是太清楚,于是找他了解。

他自是托出了大数据中心的规划,也解释了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目前奇点要筹备的大数据中心,只是一个数据工厂流水线。

主要的功能,是存数据,像个超大型仓库。

分析数据的能力,是由CPU承担,CPU不擅长简单重复计算,但只要达到一定数量,把上万台普通服务器的串联协同作战,做好协调CPU的软件框架,算力一样会很强。

而且陈学兵打算预留异构扩展,分配资源预研GPU/CUDA。

目前的GPU已经有了产品,但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缺乏ECC内存支持,会造成数据静默错误,编程模型不成熟,并行通信也有瓶颈等。

但多核心就是王道。

未来当任务可被分解为高并行、低分支的批量计算时,1台GPU的计算吞吐量能顶十台,甚至上百台CPU,同等规模的计算集群计算能力也会指数级提升。

说明了这些,大领导也就明白了数据基础建设的成本和技术发展方向。

一个离岸人民币的网络系统技术基底当然不止这些,也不可能用奇点的数据中心,必须自建自管。但是奇点的研发可以扩充核心技术能力,目前建立的“内地居民数据监管试点”亦可以提供一些数据管理范式。

大领导算是初步同意了用首批税务押金构成的国债投资奇点大数据中心的想法。

随后聊到前海,前海在离岸人民币通道中的功能定位应是“在岸、离岸数据交换中心”和“部署物理单向光闸(数据只进不出)”的重要节点,这个地方可以扫描交易数据,做香港金融体系的数据灾备中心。

加之前海填海产生,无拆迁负担的滩涂地,如果互联网和离岸人民币的数据中心、大陆香港互联网通道都在这里实现,那么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金融+互联网双向互通的“跨境制度实验室”,本身的深水港筹划又可以作为深港物

流合作区。

旁边的产业司副司长立马接过了话:

“前海三面环海,物理隔离利于风险管控,距离香港机场和中环的船程也仅30分钟,目前有15平方公里的滩涂地,且还在不断填海扩大。

“我们的决策部门提出了可以将前海打造香港的合作区的构想,在投资便利、贸易自由、金融开放、法律事务、科技创新、深港合作、边境内改革、数字贸易八个领域全面合作,形成前海-香港一体化。

“科技方面,让香港共享深圳硬件制造能力。

“专业服务方面,允许香港机构跨境执业。

“土地方面,利用人才流通便利性,为香港科技企业开方便之门,提供低价的办公土地,降低企业的办公成本。”

“海运方面,解决香港土地受限无法扩建深水港的问题,前海-葵涌组合港模式可增加香港海运30%的吞吐能力。”

“此外,我们还会在法律方面做政策探讨,解决两地跨境企业合规成本高的问题,将前海作为内地企业赴港融资,港资服务内地实体基地的法律缓冲区,进一步加大两地合作。”

他来,主要就是讲前海合作问题,释放一个政策口风。

前海构想,其实深圳在填海之初就向上提过,也经过了数次讨论,此次释放的口风只是一部分,利于数字人民币发展和互联网产业落地的一部分。

目前的政策支持肯定达不到后世“大湾核心区”的力度,但如果利用这些初步释放的政策达到了一定效果,吸引了大陆互联网和香港金融与科技这些轻资产企业(无需太大土地成本)的落地的产业集群效果,则可以接着释放。

这个信号从姜副司长嘴里说出来,便立马引起了一些关注。

“香港转口贸易的货物直通深圳,对本地物流就业会产生很大影响吧?”

“这个不会,香港货代企业可优先入驻前海,增加就业机会。”

“那雇佣的深圳工人是否适用香港最低工资?”

“是否使用香港标准,哪些方面适用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在聊嘛,大家可以提出意见,我们共同商量,这就是今天座谈会的意义。”

“海关问题的责权分属呢?行政审批权也讨论吗?”

“都可以提,我们会收集归纳大家的意见。”

气氛开始热闹起来了。

这也就是香港,政策的确立居然可以在这么一个较为公开的场合讨论。

其实也不算公开。

目前会场已经是准出不准进了,工作人员已经统计好了到场单位,记者都有证件,陈学兵也一直注意着场上是否有捣乱者的存在。

这对接下来的议题很重要。

各行局不断提出意见,大都是围绕着港口方面,对实体经济格外关注,互联网这边倒是少有人提起。

这是香港外贸+金融的产业重心决定的。

台下与姜副司长随行的大陆团队不断记录。

今天这个会,两位司长都有个五人团队,且上台戴着耳麦,对香港和记者问答的各方面问题都是有台下的专人提示,不容许出现错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