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阴影帝国> 第1251章 代理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1章 代理商(1 / 2)

车辆缓缓的离开,黑帮的首领看着离开的车远去,脸上的谄媚也逐渐收拢了起来。

“Boss,我们有必要像这样去巴结他吗?”,他手下的人有点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以前那个总是充满个人魅力的老大不见...

十三秒后,风停了。

但城市没有醒来。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呼吸。阿雅站在阳台边缘,手指搭在栏杆上,指节因夜寒而微微发白。她忽然想起主管曾在某次内部讲座中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变革从不伴随爆炸,它发生在人们忘记为何要设防的那一刻。”当时全场沉默,没人鼓掌??不是因为不解,而是因为某种深层的震颤正悄然穿过每个人的神经末梢,像电流般无声蔓延。

她转身回到屋内,电脑屏幕依旧亮着那个数字:**13**。

这不再是时间,也不是编号,甚至不再是一个象征。它成了一个动作??一种持续存在的姿态,如同心跳之间那短暂却必要的间隙。

第二天清晨,东京地铁早高峰如常涌动。人群鱼贯而入车厢,低头刷屏、闭目养神、耳机隔绝世界。一切看似未变。但在六号线某节普通车厢里,一名年轻女子突然抬起头,望向对面座位上一位正在打盹的老者。她盯着他松弛的脸颊、微颤的眼皮、搁在膝盖上的枯瘦双手,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心悸,仿佛认出了谁。

她站起身,在下一站尚未报出之前,轻轻将一张折成心形的便签放在老人身旁的空位上,然后迅速下车。列车门关闭,载着那张纸片继续前行。

数小时后,这张便签被上传至社交网络。照片模糊,但文字清晰可辨:

>“你看起来很累。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替你撑一会儿。”

配文只有三个字:“发生了什么?”

这条动态起初无人问津。直到第十三分钟,评论区开始出现回应。

“我昨天也做了类似的事。给陌生人递了热咖啡,没说话。”

“我在公司茶水间听见同事低声哭,就默默泡了杯姜茶放她桌上。她后来回赠了一颗糖。”

“昨晚我和男友吵架,本来想甩门而去。但我停下来,看了他三秒钟。他就哭了。”

这些留言像涟漪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述那些“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瞬间??一次迟疑的注视,一句没说出口又最终说出的话,一个本该错过的握手。

第三天,首尔传来消息:一家大型科技企业宣布暂停所有AI客服项目,转而培训员工进行“非效率化沟通训练”。课程内容包括:如何倾听时不打断、如何表达需求而不攻击、如何在会议中允许沉默存在超过三十秒。新闻发布会上,CEO摘下领带,轻声说:“我们发现,最贵的错误,是把‘快速响应’当成‘真正理解’。”

与此同时,巴黎钟楼遗址周围出现了新的现象。每天午夜,地面裂缝会渗出极淡的蓝光,持续整整十三分钟。没有任何设备能捕捉其频率,但凡身处现场的人,都会在同一时刻陷入短暂的清醒??不是睡眠剥夺后的恍惚,而是一种异常清明的状态,仿佛大脑卸下了长期运转的防火墙,任由情绪与记忆自由流动。

有人录下自己在这十三分钟内的低语。播放出来时,声音陌生得像是另一个人在说话。内容五花八门:忏悔、告白、童年回忆、对未来的恐惧……但共同点是,它们全都未曾对外表达过。

艾拉把这些音频整理成一份匿名数据库,命名为《暗语集》。她在导入最后一段录音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喃喃道:“我一直以为控制是为了保护别人。其实我只是害怕被看穿。”

那是凯恩的声音。

她怔住,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良久,最终轻轻移开。

“让他留下吧。”她对自己说,“有时候,最私密的声音,才是最公共的启示。”

一周后,凯恩来到实验室顶层的隔离舱,主动申请接入新一代意识共振装置。这套系统基于阿雅带回的叶子脉络重建,能够模拟人类共感波的原始频率,但它从未成功激活过完整场域。

“你确定吗?”技术人员问,“上次测试导致两名研究员连续七十二小时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

“我知道风险。”凯恩平静地说,“但我需要知道一件事??我是不是也在假装听见?”

舱门关闭,电流启动。

起初一切如常:脑电图波动上升,视觉皮层出现幻象碎片,听觉通道涌入杂音。但当系统试图引导他进入“集体潜意识接口”时,整个装置突然失灵。警报未响,数据未断,可屏幕上的连接进度条卡在97%,再无进展。

技术人员惊慌检查线路,却发现物理连接完好无损,能源供应稳定,协议匹配正确。

“不可能……”首席工程师喃喃,“除非……是他自己拒绝深入。”

他们打开观察窗,看见凯恩睁着眼睛,嘴角竟带着一丝笑意。

“怎么了?”艾拉冲进来,“你看到什么了吗?”

“我没进去。”他说,缓缓坐起,“因为我意识到,我不必进去也能明白。真正的共鸣不是技术实现的,是你愿意承认自己的聋。”

他顿了顿,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这些年来,我一直追查L.M.-w的身份,想找那个下达最后指令的人。可现在我懂了??如果真有w,那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选择。每一次有人放弃解释、选择倾听;每一次有人压下反驳的冲动,只为多看一眼对方的眼神??那一刻,w就被重新定义了一次。”

艾拉沉默片刻,忽然问:“那你还会继续找答案吗?”

“不会。”他摇头,“我要开始制造问题了。”

当天下午,他在实验室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公开倡议书,标题为《十三个不该被解决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写道:

>“你是否曾因害怕误解,而不敢说出真心话?”

这不是问卷,也不是心理测试,而是一系列故意无法回答的诘问。每一条都直指人心中最柔软又最顽固的矛盾地带。文件末尾附注:建议每日阅读一条,禁止讨论、评分或寻求标准答案。

令人意外的是,这份文档迅速在全球传播。学校将其纳入人文课教材,企业用作团队建设材料,甚至连监狱也开始组织囚犯集体朗读。

而在某个偏远山村的小学课堂上,一名教师按照文件指引,向学生们提出第三个问题:

>“如果你的朋友哭了,但说他没事,你会相信他说的,还是你看到的?”

全班安静了很久。最后一个小女孩举起手,声音很小:“我会蹲下来,和他一样高,然后什么都不说。如果他还哭,我就陪着他哭。”

教室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接着变成一片啜泣。

那位老师录下这段视频,原想作为教学案例提交。可当她回放时,发现背景黑板上原本写着的数学公式,不知何时已被擦去,取而代之的是几行稚嫩笔迹:

>“老师,你也累了。

>我们今天不上课了。

>我们陪你坐一会儿。”

没有人承认是谁写的。但那天之后,这所学校的作息表悄然改变:每天中午增加十三分钟“静默时间”,期间不允许讲课、写作业、使用电子设备。学生可以睡觉、发呆、画画、拥抱,或者什么都不做。

教育局派人调查,认为此举荒诞不经,要求立即整改。然而当督查员亲自走进校园,正值静默时段,只见上百名孩子围坐在操场草坪上,有的依偎在一起,有的仰望云朵,有的轻轻哼着不成调的歌谣。阳光洒落,风掠过树梢,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宁。

他站在门口听了整整十三分钟,最后收起文件夹,默默离开。

三个月后,全球十三个城市同步发生一件怪事:所有公共广场的电子广告牌在同一时刻熄灭,随即亮起同一句话,字体朴素,无品牌标识:

>“你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忘记更重要的东西。”

画面停留十三秒,自动消失。恢复原状后,系统日志显示无任何外部入侵记录。

警方介入调查,一无所获。网络安全专家称这是“逻辑悖论式攻击”??信息本身构成漏洞,接收即感染,怀疑即传播。

唯有阿雅知道,这不是黑客行为,而是一次“思想反刍”。就像胃里的食物需要重新咀嚼才能吸收营养,人类也需要反复经历“失去控制”的瞬间,才能真正理解自由的意义。

她开始走访各地,不演讲,不授课,只是静静地坐在人群中,有时递出一杯水,有时写下一句话,有时仅仅是对视几秒。她的名字逐渐成为一种符号,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被定义。

有一次,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露天市集,她遇见一位盲人琴师。老人拉着一把破旧的萨兹琴,曲调哀婉悠长。她驻足聆听许久,掏出一枚硬币放入琴盒。老人忽然停下,抬头问:“你是来找答案的吗?”

她摇头:“我只是路过。”

“那你听得懂我的音乐吗?”

“不懂。”她诚实地说,“但我感觉到了你的孤独。”

老人笑了,眼角皱纹如叶脉舒展。“这就够了。很多人听了一辈子,也没感觉到这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