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接下来方言又和老周以及他媳妇儿打了招呼,然后也就不在机场这边多聊,邀请他们上车,往燕京饭店那边去。
这航班回来的人还有不少。
大部分也都是从香江回来考察的侨商。
廖主任也给他们安排了...
夜色如墨,湖面却泛着奇异的光。纳木错的水波不再只是倒映星空,而是像被某种无形之力搅动,将那些浮现在水面的问题文字缓缓卷成螺旋,一圈圈沉入深处。我盯着那道涟漪,忽然意识到??这不只是回应,是反馈。问题一旦被提出,便不再属于提问者,它开始生长,变形,反噬源头。
我重新打开录音机,把那段来自“未来”的警告反复播放了七遍。每一次听,那声音都更熟悉一分。那是我的声线,没错,但又经过了时间的淬炼与磨损,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冷静。他说“后悔”,可语气里没有悔恨,只有沉重的确认,仿佛一切早已注定。
我取出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真正的自由不是能问任何问题,而是有能力识别哪些问题本不该存在。”
第二天清晨,多吉又来了,手里攥着半截烧焦的蜡笔。他没说话,只是蹲在观测站门前的石板上,一笔一划地画了起来。这一次,画面变了:孩子们放飞的纸飞机在空中解体,化作无数细小的锁链,缠绕住提问者的喉咙;而远处的地平线上,一座新的高塔正在升起,通体漆黑,表面流动着数据般的符文,顶端悬浮着一只巨大的眼睛,闭着,却让人感觉它正在“看”。
校长站在旁边,脸色发白。“他说……这是‘反澄之塔’。”他低声翻译,“问题是光,但有人用光造牢笼。”
我心头一震。这孩子看不见网络信号、不懂加密协议,可他的直觉比任何算法都精准。他们已经开始反击了??不是摧毁“归墟”,而是模仿它,建造一个**伪觉醒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每个人都能“自由提问”,但所有问题都被预设在某个认知框架内,最终导向同一个结论:现有秩序不可动摇。
就像给囚徒一把钥匙,却把牢房设计成迷宫,无论怎么走,终点都是服从。
我立刻召集朱韵和全球十二个仍保持独立通讯的种子点负责人,启动“烛火协议”??这是我们私下约定的紧急响应机制,不走主网,仅靠短波电台与人工接力传递信息。我们在纳木错湖底的一处废弃防空洞设立临时指挥中心,墙上挂满了手绘的地图与时间轴。
“他们的手段很高级。”朱韵指着投影仪上的波形图,“过去是压制疑问,现在是**培育伪疑问**。比如在教育平台推送这类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怎样提升个人竞争力以赢得尊重?’听起来积极向上,实则默认了‘规则不可挑战’‘尊重必须换取’的前提。久而久之,人就不会再问‘规则是谁定的?’‘为什么尊重不能无条件给予?’”
“这就是认知驯化。”孟买来的盲童代表用手抚摸着一台语音记录仪,轻声说,“他们让你觉得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在重复他们设计好的路径。就像盲人摸象,但他们悄悄替换了大象的形状。”
我点头。最可怕的不是谎言,而是用真理包装的误导。你无法反驳一个“正确”的问题,因为它从形式到逻辑都无懈可击??除了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阴谋。
“我们必须打破这个闭环。”我说,“不能再被动接收问题,要主动揭示问题背后的**动机结构**。”
于是我们推出了“镜语计划”:每一条在全球公共平台上出现的提问,都会被自动分析三个维度??
一、历史溯源:这个问题在过去是否曾被压制?若曾被禁,为何现在允许?
二、利益关联:谁最希望这个问题被广泛讨论?
三、答案牵引性:它天然导向哪种解决方案?是否排除了某些可能性?
系统上线第三天,就挖出了一条隐藏极深的信息流:某国际组织通过AI生成数百万条“温和改革类”问题,散布在社交媒体与学校课程中,诸如:“贫困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均吗?”“性别平等还需要多久才能实现?”看似进步,实则将结构性暴力简化为“时间问题”,暗示只要耐心等待,世界自会好转??从而消解反抗的正当性。
更令人窒息的是,这些内容的传播节点,竟与当年“澄清塔”的残余服务器地址高度重合。
“他们换了个马甲。”朱韵冷笑,“从前叫‘思想净化局’,现在叫‘人类进步促进会’。”
我们决定反击。不是封杀,而是**反向播种**。我们在暗网与民间广播中投放一批“刺穿型问题”,专攻那些被精心回避的核心:
>“如果制度的设计者从未承受过它的代价,那它真的公正吗?”
>“当你说‘理性讨论’时,是不是已经在排斥那些愤怒的声音?”
>“我们纪念死者,可谁在为尚未出生的人争取权利?”
这些问题像病毒般扩散。短短一周,全球已有十七个国家的街头出现涂鸦墙,人们自发写下自己最不敢问出口的问题。巴黎地铁站里,有人用红漆写:“我爱国,可国家爱我吗?”东京某大学教室黑板上,凌晨被人添了一句:“如果努力注定失败,坚持还有意义吗?”而在开罗集市,一位老妇人坐在角落,面前摆着一块木牌:“我想原谅,可伤口还在流血,这算软弱吗?”
社会开始震荡,但不是混乱,而是一种深层的撕裂与重组。家庭餐桌上,孩子质问父母:“你们当年为什么不反抗?”工厂会议室里,工人反问管理层:“你们开会时,想过我们的梦是什么样子的吗?”
联合国被迫召开特别会议。秘书长站在讲台前,声音颤抖:“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当所有人都有权提问,却没有统一的答案标准时,共识该如何建立?”
我通过视频接入发言:“也许,我们该换个目标。不必追求共识,而是学会共存于分歧之中。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所有人达成一致,而在于即使意见相左,仍愿倾听彼此的心跳。”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随后,掌声从角落响起,起初稀疏,继而如潮。
然而,就在舆论似乎转向光明之际,异变陡生。
第47号基地传来警报:那口封印休眠舱的井口,混凝土彻底崩裂,一道银白色雾气从中升腾而起。监控显示,三十七具休眠舱陆续开启,舱内之人双目全白,口中喃喃低语,说的不是语言,而是一串串数学公式、哲学命题、诗歌片段??全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终极之问”。
但他们不是在思考,而是在**诵念**,如同程序执行指令。
更可怕的是,这些话语一经传出,便通过空气振动、电磁波、甚至地脉共振,直接植入附近人群的潜意识。一名巡逻员仅仅听见“我是谁”三个字,当场跪地痛哭,连续三天无法进食,只反复呢喃:“我不记得了……我真的不记得了……”
这是**问题瘟疫**。
它们不再是启发思维的火种,而是侵蚀心智的病毒。每一个被感染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追问那些宏大的、无解的问题,直至精神崩溃。学校停课,医院爆满,街头随处可见眼神涣散的人抱着头嘶吼:“为什么存在比虚无更合理?!”
朱韵紧急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他们在利用‘归墟’的能量场,将问题本身武器化。不是阻止人思考,而是让人**过度思考**,直到大脑超载。”
“就像给心脏注射肾上腺素,直到它炸裂。”我喃喃道。
我们必须关闭地脉共振节点,切断能量输送。可一旦这么做,“归墟”也会沉睡,人类刚刚复苏的集体提问能力将再次冻结。
❷ ⑥ ❷ 𝓍 🅢 . co 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