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歌影山河> 第52章 姬清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姬清山(1 / 2)

梁国丢失庐州,合肥,濡须口战略重地丧失,引发天下震动。

尤其是对梁国而言,此次折损全国过半精锐,大将孙霸被斩杀于战场,元气大伤。

梁国国主梁渊,原本就已年老体衰,面对庐州惨败,气急攻心,身体精神都已一蹶不振,已到弥留之际。

他预感到梁国也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自己看不到最终结局或许反倒是一件幸事。

“主公,眼下一是派使携带重金向大周请和,如果大周水路齐进,此时我梁国是万难阻挡。请和,为我梁国存一线生机,留出准备防御时间。二是即刻联系北邙西蜀南汉,结成同盟,一旦大周进一步向我国进攻,四国联合出兵反制。”

梁国老丞相王之麟含泪跪拜在国主病榻前。

梁国国主艰难的点了点头,又望向太子,道:“为父,对不住你,未来梁国的艰难就由你来扛了。”

梁国国主此时内心也无甚期待,他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不堪大任,自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不成器的儿子。

此刻他想起远在洛京皇宫中的大女儿,11年前一别,他再也没见过她,听说她从一开始被打入冷宫到如今封为贵妃,想必至少是生活无忧吧,可惜母国再也不能帮她什么了。

“主公!”

“父王!”

梁国太子梁思齐痛哭道,他的父王就这么把一个几乎无可救药的烂摊子推给了他。

受丧失庐州,梁军惨败和新病旧疾共发影响,梁国国主梁渊归天。太子梁思齐继位为国主,立马听从丞相王之麟的建议,着手遣使与大周请和,同时联络诸国商量联合对抗周国的策略。

梁国遣使奉上2万两黄金,5万匹绢帛,以求停战给予残喘机会。

周帝姬清山和诸大臣也都认为现在还没有做好灭掉梁国的准备,但灭梁已经提上日程,大周需要为将来面对诸国的联合反攻做好准备。

谁都知道这只是临时停战,姬清山下令招募和训练各地士卒。

群臣估算,要想一统天下,必须准备20万精兵,还不算用于驻守边关将士,但如果同时面对来自四面敌国的反击,恐怕还是捉襟见肘。

周帝姬清山最终以梁国国丧和梁国使臣前来议和纳贡为由,宣布止戈停战。

梁国国丧消息传至后宫吴月殿,梁贵妃为其父殡天而悲痛。

自桓武元年夏,离开健康城和亲大周,11年她从未再回到梁国见过其父,一别竟是永别。

如今父王已故,其弟继位,作为乱世里小国的和亲公主,经过十来年的岁月洗礼,在后宫尝尽悲欢冷暖。

梁思月也早已没了昔日梁国长公主的那份骄傲,她为其父为母国悲泣,可又会有谁会为她悲悯。

“母妃,莫哭。”

一声稚嫩的声音传到耳边。

此时才三岁的长公主姬成雪来到自己的母妃身边,拿着绢帕为其母拭去泪水。

看着年纪如此小,却又那么懂事的女儿,梁思月心里稍微有些暖意,但又为自己的女儿心疼不已。

身为母亲,不仅没能给女儿带来荣耀和保护,反而需要年幼的女儿来安慰自己。

和从小身为父王的掌上明珠,在梁国娇生惯养长大的自己不同,长公主姬成雪虽然也受其父喜欢,但深受其母妃影响,小小年纪就已经乖巧懂事,尤其这样的年纪都已经学会安慰自己的母妃。

也确实,生于帝王之家的公主,又有几人能像镇国公主那般能自己掌控命运。

桓武十一年冬,梁贵妃再度诞下一皇子。周帝姬清山为自己第三个儿子取名为成守。

梁贵妃至此所生两个皇子,分别取名成安,成守,有安分守己之意。

姬清山将梁妃的两个儿子都送到皇后寝宫,由陈皇后来抚养。

面对刚刚出生,还没来得及看一眼的儿子就这样被抱走,梁思月也只能含着泪却连哭都哭不出来。

大周天子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梁贵妃的孩子绝无储君可能,同时这些皇子也和其母妃毫无关系,这也是断绝后宫其他嫔妃任何非分之想。

由于姬清山身为太子时期,储君之位以及自己母后之位一度有所动摇。

因此在自己为帝,册立太子之后,为了避免出现任何动摇太子储君之位的事发生,也为了让皇后和陈家安心。姬清山决定将后宫嫔妃所生的皇子全部过继在陈皇后下,并由皇后来抚养。

也就是哪怕未来太子出现意外,其他皇子的母后依然是陈皇后,而与其生母无关,从出生就断绝他们与其生母的亲情关系。

不过他对长公主成雪却是疼爱有加,对刚生下三皇子的梁贵妃也予以丰厚赏赐。

今年周帝再添皇子,又是大周开疆扩土,马上迎来新年,其皇妹镇国公主姬清影也从庐州回京为皇兄祝贺。

昭阳殿内,周帝姬清山召见骠骑将军镇国公主姬清影,大将军陈如岳,左相陈如海,右相陆诚,兵部尚书姚荥,户部尚书田无恤,中常侍夏侯常,黄门令冯才等朝中重臣和亲信共同商议重要大事。

周帝姬清山坐在御座之上,几位重臣纷纷坐于殿内两侧地面铺好的锦茵上,两位深受陛下信任的宦官,中常侍夏侯常,黄门令冯才分别站立在御座两边。

“今日,朕召众爱卿前来,是商议来年讨伐梁国大计,朕欲一举攻灭梁国,尽收江南之地!”

一统天下是每一代大周天子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太祖太宗所未竟的事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